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多元化渗透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许欣巧
[导读] 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茁壮成长。
        【摘要】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茁壮成长。作为自然学科之一,初中地理在培养学生情感、认知、意志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学的学习地理理论知识,初中生能树立唯物主义辩证观,形成良好的个性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不知不觉地提升德育水平。但是仅仅单一地学习地理知识,势必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在初中地理课上,应多元化渗透必要的德育教育,以满足时代进步所需。基于此,本文从初中地理出发,探讨了在教学中多元化渗透德育的必要性、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地理;多元化渗透

        现阶段,伴随现代化发展的持续加快,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也愈发重视德育教育,还将其视为能和学生其他能力同等重要的一大素质。而在国内大力普及、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级初中学校也需要大力帮助初中生快速提升德育素质,而其中的地理教学便是践行德育教育任务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为了顺应如今的趋势,初中地理课不可再只是刻板地传授课本知识,而要通过多元化渗透来融入德育教育,以彰显人文关怀精神,与时俱进地创新地理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优秀人才。
         一、在初中地理中多元化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基础性,广泛涉猎诸多领域,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通过初中地理课,除了可培养初中生的文化素养、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外,还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践行和初中生的多方面发展。而融入德育后的初中地理课程,还能帮助初中生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意识,以引导他们真正关心、爱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而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可以促使初中生树立民族自信心,知晓国家的国情,并更加热衷家乡及祖国的发展,且尊重别的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全球意识。而通过渗透德育,初中地理还能有机结合人文关怀和地理知识,帮助初中生正确树立三观,令其切实关心、热爱家乡和祖国等,这些足可见其重要性。但眼下国内初中地理课上,获得的德育渗透效果却并不理想,总结大致如下:学习目的固化、内容太过片面、实施方法过于程序化、渗透方式极为单一等,且以渗透方式极为单一为造就德育现状不理想的关键性原因,所以在地理课很有必要多元化渗透德育教育,以提升德育效果。
    二、初中地理多元化渗透德育
        1、多媒体渗透
        在初中阶段,进行地理教学时,多媒体化渗透德育,当属多元化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新时代下,网络相当发达,通过引进多媒体,势必会大幅促进教学。所以,在初中地理课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渗透德育教育,无疑是一种很明智的决策。譬如,老师在讲解“全球气候”时,便可借助多媒体,展示给初中生观看世界范围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这样初中生便能很直观地大致明白气候变暖带来的害处,而并不是根据书本知识随意想象这种现象的影响。基于此,初中生便能增强保护、爱护环境的良好意识,从而提升德育效果。所以,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增强教学的直观生动性,充分发挥地理教育的作用。
        2、人文渗透
        在初中地理课上,渗透人文化的德育,当属多元化渗透德育的关键点。通过融入一定的人文关怀,无疑会大幅增强在初中地理中进行多元化渗透德育的效果。倘若德育渗透只注意多媒体化,则还是会显得刻板或者生硬,而致使初中生依然不能充分理解、领悟多元化渗透德育优势。而在渗透的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后,则可以增强德育的人情味,更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感悟、体会生活和人生,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等,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譬如,在讲解“居民与聚落”时,便可通过地理知识学习,激发初中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怀,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令其成长为一名兼具文化修养、热爱忠于祖国之情的知识分子。

再如,在讲解“发展与合作”时,便可以培养初中生尊重别的国家优秀文化的意识,并告知他们祖国要谋求发展,则需要依赖与其他国家的通力合作,仅凭单打独斗或者排外、闭关锁国等,无疑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进步。民族要富强、国家想发展,则必须合作,同时个人想发展,同样也需要依赖合作、沟通,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及交流沟通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中,有效渗透人文化德育,有助于初中生迈入社会后能够与他人共同发展。
        3、渗透生活实际
        在初中地理课上,渗透生活化的德育,当属多元化渗透德育的一大基础。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若只是枯燥地讲解初中地理教材上的知识,无疑会狭隘、偏颇。所以,注意德育渗透之中的实际化,令老师寓教于实际生活,引导初中生寓学习于生活实际,无疑很有必要,这还是初中生步入社会、行万里路的重要基础。因此,老师在地理课上,应有效融入一定的生活实践例子,以达到多元化渗透德育的目的。譬如,在讲解“语言和宗教”时,地理老师便可以积极融入现实生活当中各式各样信仰的宗教人群,通过生活化的讲授,以及在课堂上对初中生提问,是否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再邀请有着自己宗教信仰的学生来讲一讲他们的具体宗教风俗习惯。同时,还应引导初中生切实尊重各式各样宗教信仰,来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实际化。此外,在实际化的德育渗透过程中,还应注意与生活多多联系,来培养初中生的正确三观,令初中地理中的有效德育渗透具有更明显的现实意义,以促进初中生更好地和现实社会接轨。       
        4、双向化渗透德育
        在国内的初中地理课上,进行双向化德育渗透,当属多元化渗透德育的一大核心内容。在多元化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在以上三种渗透以外的核心所在即为双向化渗透。由于渗透德育的环节,不可以单单停留在地理老师向初中生渗透的层次,而初中生反过来向老师的渗透也同样重要。一切事物倘若仅仅单向进行输出,则所获得的效果势必不理想,唯有进行双向互通和有效输出,方才可以赢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双向化渗透德育的过程,无疑也会遵循以上定律。地理老师在课堂上,有效渗透德育时,作为初中生也可以适时提问或者沟通交流,反过来也向老师有所渗透德育,以促使德育渗透逐步向双向转化,化单一成多元,最终令地理教学中的日常德育渗透切实践行全面化、多元化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教育事业的快速改革和持续深入,初中德育也逐步发展成为基础学科教育当中无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作为一线地理老师,在育人时先应自育,并且及时更改德育渗透方式,进一步增强德育渗透的自觉性,熟练掌握渗透德育的真本事,从理论联系实践出发,在地理教学中积极采取多元化德育的有效方式,以引领德育教育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以充分发挥初中地理的“育人”强大优势,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周晓霞.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7(12):95-96.
        [2]王丽霞.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新课程(中),2018(3):231-231.
        [3]黄德亮.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南北桥,2017(10):145-145.
        [4]王红.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No.1028(6):27-27.
        [5]侯雪丹.初中地理课堂德育渗透浅析[J].情感读本,2019(5):33-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