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在现阶段依然有很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还很浅显,对重视德育的程度还不够,借助德育来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观意识还不够。为改变这种情况,在德育教育工作上投入更多精力。本文就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德育目标内容探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教育,目标分析,教师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大纲要求,有计划地、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良好习惯由于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都是“中规中矩"和现成的,并且有些老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就将整个实验步骤一字不差地全盘给了学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生在进行实验时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并不能达到如今新课标的要求和目的。
1 地理教学德育课改研究
总得来看,中学地理教学正在不断的增加德育内容,但是在实际的落实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前地理教学中德育滲透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改中,中学的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锻炼,同时还强调: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进行相应的培养。
1.1 培养基本的品德
现阶段,大多数的中学地理老师都认为为学生渗透德育内容其实就是在上课的时候提醒学生一些简单的德育品质,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简单的几句话带过,而对学生的人生观等教育的力度依然不够,德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具体的行动,不能让学生养成习惯。
1.2 单调的课堂灌输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取不到效果,还会让学生感到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德育渗透需要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以更有效地启迪和感染学生。而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普遍存在课堂灌输较多,其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1.3 经验不足
在中学的地理科目中,包含了很多品德方面的教育材料,然而,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并没有深层地发掘出潜藏的知识点,还没有把知识和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因而造成了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德育的教育,让学生没法真正接受该内容。
2 研究目标及实施细节
新课标中的地理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科学发展观,还重视学生的情感,这个学科也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方面的教育,进而能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进步。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有关品德方面的教育也就是指对同学们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具体是指:教导学生关爱自己的家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慢慢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等。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
2.1 辩证唯物主义观培养
在对有关水资源的课程进行教学中,有江湖冰川、雪山等为我们带来的财富,像是九寨沟的神奇之水,黄河长江的雄伟,青藏湖泊的景色宜人,他们对于农业以及日常生活都有些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此同时我们应该看见江湖污染给我们的平时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知道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继而再通过节水教育、家庭用水调查等,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感受一些事情、进行社会实践、认识事物,当认识并发现了美时,就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学生会发觉有许多问题,而且此问题能为学生展现出美和丑的对比,对于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很有帮助,从而能使他们形成一种纠正邪恶倾向善美、改造自然社会的人生观。
2.2 发掘新话题
比方说在七年级的地理中,讲授“地球表面形态"的时候,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感受到东非大裂谷以及太平洋的壮阔;讲授“天气与气候"的时候,学生能够想到风平浪静的柔和美,也能想到风雨交加的紧迫感,还能想到海浪滚滚等美好的景象。通过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到人类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和力量之美。这样的素材有很多,老师可以采取合适的方法,比方说用大自然的雄壮美,来震撼学生的灵魂,让他们了解自然美。
3 课堂教学研究
3.1 教学自主性和合作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一堂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定课题,诸如此堂课重占讲述的内容、采用的方法、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时间以及授课的时间安排等都由学生自己来定。可以认为,凡是与地理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都是学生说了算,让学生乐于完成自己选择的一切,教师只帮助学生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识。事实上,地理课程中的某些教学内容并非一个学生能独立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帮助才能完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尽量多设计些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作业,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不必局限于单独完成,也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教育" 的教学思想。
3.2 提升地理教师自身素养
长久以来,初中地理不受重视,许多地理教师在课堂上也只是照本宣科甚至随便讲讲,导致学生对地理缺少了解及兴趣。然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地理教师,应其端正教学态度,在思想上重视,这样才能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深入挖掘地理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再将两者巧妙结合并向学生传播。
4 结语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介绍我们国家特有的地理现象以及资源等,指导学生了解且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提升爱国主义精神,把建设国家作为己任,并且付之于行动,使得他们可以将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与我们国家事业的繁荣昌盛联系到一起,为创建祖国、振兴中华做足准备中学地理是中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创新地理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的效率与质量,充分的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卢世伦.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德育目标内容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5):317-318.
[2]龙泉.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吴宝宏. 中学地理学科的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李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图示建构及教学践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5]王道歆. 高中四版旅游地理教材结构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