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单一的批评教育已经逐渐退出教育的舞台,如今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并在不断平衡批评与赞扬关系的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更加柔和有效的赏识教育,以引导的方式提升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全学生的人格。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成长的叛逆时期,总是喜欢以“小大人”的姿态批评与自我意识相违背的一切事物[1],这对于班主任而言,就是不听话的后进生,导致师生位于对立面,学生更是处处与教师作对,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也因此而受到了阻碍。基于此,本文就从赏识教育的角度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进行具体研究,结合自身教育实例提出用赏识教育优化德育工作的有效建议,期望以此为参考推动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发展需求,让赏识教育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字:赏识教育;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调整教育心态,应用赏识教育
在面对初中学生,很多班主任在接手时会有一种激情满满的心态,恨不得事事都管,用自己的爱去感化调皮捣蛋的学生,将学生都培养成自己所认为的好学生。于是教师在实际中就会出现无法面面俱到的失落感,学生越管越叛逆,越温柔学生越捣蛋,一旦采取严厉的方式,学生也敢于挑战威严,事事与自己对抗,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因为教师的心态问题很难进行下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育心态和教育方法,与其以严厉的姿态和手段对学生施以威慑,不如转换角度和方法,与学生站在同一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
例如:早恋现象一直是初中班主任在管理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懵懂的初中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笔者所带的班里有一位漂漂亮亮的女孩子,有一段时间脸上没有往日的笑容,上课下课经常发呆,成绩明显的退步。笔者暗中了解,发现该女孩的秘密,原来是她喜欢上了同年级另一个班的男生,但好像男生不喜欢她,心里很失落,觉得自己各方面条件还不错,为什么他不喜欢我,每天都在想这些事情,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退步。某一次考试之后,我找她谈话,先问她成绩退步的原因,她并没有跟我说实话,我并没有多说。给了她两篇文章《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年少的你对婚姻的责任了解多少》、《中学生谈恋的利与弊》,让她晚上回去好好研读,明天我们再聊聊。第二天她主动到办公室找笔者,说“老师,我知道我退步的原因,我一定会调整心态,将心思放在学习上”。笔者说:“你并没有错误,这是青春期正常现象,你自身条件非常不错,没必要因为这个伤心,再说你现在主要任务是读书,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等你自身的实力更强的时候,以后会遇到更加优秀的男生”。这件事情笔者并没有告诉家长,但后来家长在孩子手机上看到了孩子发给同学的信息“我们班主任挺好的,没有批评我,还鼓励我,我一定调整自己的状态”。之后,她调整好状态,学习也努力很多,成绩取得明显进步。这种赏识教育的方式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激励性教育,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同时也使教师心态有所转变,以乐观的教育心态带动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二、强化师生交流,营造融洽氛围
师生关系不和很容易激发初中学生的叛逆情绪,班级将会出现师生之间僵化的氛围,使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大大提高。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用赏识教育支持学生的正确思想,在与学生沟通中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在班级中营造融洽的氛围,调动学生亲师的情绪,推动德育工作顺利开展[2]。
例如:一直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笔者从教前几年都以严师的形象进行班级管理和教学,导致师生之间关系恶化,学生在笔者面前表现良好,私下却将笔者的话当成耳旁风。笔者目前所带班级是从初二开始接手,初中教师都知道“初二现象”,这个时期的学生最叛逆,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具有挑战性的阶段。这个班初一的班主任是一名刚毕业的女老师,班级管理经验不足,但年轻有活力,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有亲切感。这本来也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年轻老师没有把握好度,导致学生只愿意跟老师打成一片,不愿意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各种学生任务。班级管理完全依赖的是激情和热情,规章制度并没有落到实处,所以整个班级的管理非常混乱,迟到现象、不交作业现象非常严重。笔者接受这个班级之后,先找科任老师和家长了解情况,再找有正能量的学生交流,让他们指出目前班级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班级管理的建议。大概一周时间,笔者基本了解班级的情况,制定好班级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选出一批责任心强、有正能量的班干部,并将全班同学按照“好-中-弱”搭配的原则分成学习小组,然后严格按照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对于违规违纪的同学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惩处,必要的时候也会让家长到学校来配合教育工作。班级的班风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但由于笔者一直表现非常严厉,所以全班同学基本都不敢与笔者接触。跟家长商量后,决定在期中考试之后举行一次班级集体拓展活动——红花湖18公里徒步活动。
在活动的开始,笔者一改往常的严厉形象,告诉同学们“这次月考你们发挥的不错,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老师感到很欣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今天我陪大家完成18公里的挑战。”在徒步过程中,笔者跟学生一起跑,一起追,一起拍照,一起玩游戏,并鼓励陪伴一些落后的学生,完全没有往日严师的形象,学生也感受到了笔者的亲和力。这次活动之后,笔者开始改变了管理方法,从以前的惩罚违规违纪现象转变为表扬鼓励表现优或者进步现象,日常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学生也愿意亲近笔者,班级内营造出了更加和谐温暖的氛围,学生也时时能洋溢出笑容,使各科老师的工作都实现了高效。
三、尊重学生差异,给予学生信心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人格特性也较为明显,自尊心较强,知识水平和性格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赏识的眼光充分的给予学生学习信心,以此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充满积极性。
例如:2016年毕业生中有一位甘姓女孩,据了解在小学就是后进生,数学基本不及格,英语26个字母都写不全。性格比较孤僻,不太愿意与人交流。进入初一,该同学有强烈的进步意愿,学习也非常认真,但由于基础弱,学习负担加重,短时间想有大的进步比较难,10月份一次全年级的考试,该同学的成绩并没有大的提升,有点点失落,利用课间操结束回教室的时间,笔者跟她边走边聊,先肯定她前一个月的表现,在了解了她对这次考试的想法,跟她认真分析一下没有大进步的原因,该同学非常高兴,并信心满满地说:“老师,我才努力一个月,等期中考试再看。”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她有点点进步,笔者都及时表扬鼓励,笔者作为数学老师,该同学经常找笔者背英语,每次笔者都会耐心听她背或者读完,及时表扬她的进步并鼓励她坚持。进入初中时该同学在年级1000名左右,到中考已经达到300名左右,并考上了本市排第二的高中。这种赏识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了学生的进步,给予了学生信心,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四、创造赏识机会,客观评价学生
对于学生的赏识,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夸赞,长期以往会使得学生认为教师的赏识只是随口一说,不具有真实性。因此,教师也要创造赏识机会,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赏识的真诚,以此激励学生进步[3]。
例如:2013年毕业生中有一位谢姓男孩,聪明灵活、活泼好动、接受能力较强。该同学迟到、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睡觉等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也受到笔者的批评教育,甚至与笔者发生冲突,并向校长“投诉”笔者太严厉。该同学在初一初二学习成绩在年级处于中等水平,但凭目前的成绩想进入本市最好的高中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初三,笔者观察发现该同学有一些变化,并了解到他想考本市最好的高中。由于他的改变,第一次月考确实有一定的进步,笔者借助这个机会跟他进行一次促膝长谈。由于以前的事情他对笔者存在芥蒂,开始他并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是想法。笔者首先肯定他最近一段时间在校的表现改变和学习成绩的进步,并跟他详细分析比较本市几所高中,考上本市最好的高中后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也大大提高,目的是为了坚定他的目标。并分析他目前的成绩跟本市最好高中分数线的差距,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并真诚地告诉他他:“我看好你,你一定可以考上。”该同学也感受到笔者的真诚,跟笔者表达了自己的真是想法,并下定决心为目标努力学习。经过一年的关注和跟踪,该同学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该同学的家长告诉我,有一次该同学回去跟家长说:“我觉得我们班主任其实对我挺好的。”这种赏识激励的方式,发掘了学生的闪光点,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创造机会的方式来为学生能力的表现提供展示的平台,用更加客观的评价激励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赏识真实性的同时,在积极的鼓励中引导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初中生难管理的现状,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首先要转变自我教育意识,去除过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学习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将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作为自己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次还要通过强化师生互动、营造温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从而更加愿意主动配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差异、给予学生信心,让学生以积极地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创造赏识机会,用客观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优势。综合作用下用赏识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熏陶,思想意识得到正确引导,在良好的氛围中实现各方面能力的进步,培养出更加优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罗瑞林.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工作——以爱育生,赏识学生[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1):277-278.
[2]林映花. 赏识教育——做好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J].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2):64-64.
[3]欧阳钜洲. 成功教育,从赏识与信任开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探讨[J]. 中华少年, 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