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尤其是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科,更要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多采用橄榄型课堂管理模式,将更多地关注点放到了优等生与后进生身上。这不但不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理念,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对于中等生的引导教育,积极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改变中等生传统学习模式,引导中等生参与到数学课堂自主探究活动当中来,最大限度地增强中等生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中等生 参与度
引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等生参与度的提升要依托小组合作教学,借助导学案教学,尽可能地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多层次全面化的促进中等生进步。本篇文章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于提升中等生课堂参与度展开深入地探讨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等生学习现状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中等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最强,优等生基本具备完善的数学思维,能够自主思考探究一些数学问题,中等生会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做事,如若教师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就会十分迷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较为被动,缺乏学习自主性,即便是学生内心对教师讲解内容存在疑问,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同学们会认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其他同学都能听懂,只有自己存在质疑,如若提出会显的自己愚笨,殊不知许多中等生都存在这些疑问,只是没有同学愿意主动提出来。中等生的课堂疑问在课堂中没有达到解答,久而久之多个问题积累到一起,同学们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丧失数学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中多采用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的模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中等生举手发言几率很小,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中等生没有信心,偶尔会选择一些基础性较为简答的问题,导致中等生参与的都是浅层的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意义不大,最终中等生只能选择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升中等生课堂参与度的具体策略
(一)导学案导学,搜集中等生存在的预习问题
导学案可以将分散凌乱的数学知识整合到一起,帮助中等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建立数学思维,真正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有效地提出存疑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相关知识时,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内容设计导学案,并提前下发至学生手中,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导学案内容。通常情况下导学案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通过问题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长宽高,第三部分则是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学生学习基础不同,所完成的导学案内容程度也各不相相同,对于中等生而言基本可以初步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所具备的特征,但是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困难。有了导学案的指引,中等生能够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各小组同学存在的问题,无需记录提问者姓名,只要存在问题即可上报。如此一来中等生就可以无所顾虑,将心中的疑问表述出来,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问题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当中等生听到教师讲解自己的问题时,自然会全神贯注,不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即便是接下来各小组展示环节,学生也会积极参与进去。
(二)小组合作,给予中等生展示机会
2.1科学化分组,给予中等生组内发展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科学化的分组模式至关重要,科学化的分组能够给予中等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在小组当中中等生能够找到自己定位,并逐渐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六至七人,1-2号为后进生,3-6号为中等生,7-8号为优等生,可见每个班级中优等生数量所占比例最多,在小组中,中等生又能再次两两结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小组中优等生主要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中等生对教师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在小组中优等生就可以代替教师,成为小组的引导者。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相关知识时,小数乘以整数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同样也是学习的难点。经过教师讲解与学生展示后,有一部分中等生依旧掌握不够牢固,此时在小组中优等生就可以为中等生答疑解惑,优等生讲解完毕后,中等生会自主的聚到一起再次讨论消化,当其内化知识后,还会主动帮助小组中的后进生。如此中等生能够深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后进生,慢慢地中等生就能重拾自信心。
2.2鼓励中等生上台展示
我们以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师根据导学案与教学内容,为各小组布置了讲解任务,如第一、二小组负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第三、四组负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五、六组负责实际运用,各小组同学负责相应的数学任务。在前期小组合作教学阶段,优等生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慢慢地优等生就从讲解者转变引导者,带领小组全体同学探究,每位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此时中等生成为小组的主力军,主要负责探究与讲解任务,只见中等生积极板书、积极参与讨论、积极上板展示,课堂参与度直线上升,中等生从原先默默无闻,成功转变为课堂的急先锋。
(三)赏识中等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给予中等生同样的关注,中等生是具备发展潜力的一部分学生,只要教师设计科学的数学学习活动,并予以学生足够的鼓励与呵护,中等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来。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小组,无论是何等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后期,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小的课堂测验,以此来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基于新课改背景课堂检测方式逐渐变的多元化,我们以小组竞赛检测模式为例。首先教师手中会有三个数字标签,由学生抽签,抽签得出每个层次学生回答问题所占分数的比例,为了避免其他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单独指定一些问题供其他层次的学生抢答。当课堂检测环节中等生回答问题得分最高时,为了本小组的荣誉,各小组的中等生都会积极主动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当中等生抢答分数不是最高时,教师单独为其准备一些数学问题,同学们也更加愿意思考,跟随着竞赛热烈的气氛,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来。每堂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表扬中等层次同学的进步,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避免学生妄自菲薄丧失学习信心,通过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重新树立自信心。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每位同学内心都向往着成功,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小学阶段予以学生足够的自信心。通过科学化数学模式的引导,帮助中等生走出默默无闻的困境,不断增强中等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小学阶段帮助中等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奕桦,付倩兰.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04):80-86.
[2]许媛媛,薛正斌.提高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3):105-109.
[3]白振华.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9):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