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是人类的希望,小学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第一阶段,正是启迪儿童思维的良好时机,数学作为逻辑思维的代表性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重视起来。数学作为科学之基,在学科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这一门学科中,运算能力当数第一,所以数学运算能力要从小培养起来,这样才能为日后的研究深造打下深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巧用儿歌,趣味教学
语文是母语,家长创造条件供儿童学习英语,对孩子的数学教育漠不关心时,儿童对数字概念并不很深,这是学习数学的难点之一,很多老师对此束手无策,只能选择枯燥的重复,机械性的对学生进行灌输,这使得大部分的孩子对数学产生了心理性的厌烦感,使得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困难重重。最高效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摆脱对数学的厌烦感,主动学习数学呢?笔者采用了儿歌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进行竖式运算的时候,为同学编顺口溜:“整数加法有规律,相同数位要对齐。和不满十落原位,满十上位要进一。凑十余数落下来,加到哪位落哪位。进位加数加一起,结果不差半分厘。”或者是教授同学们传统的《九九歌》:“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四则运算》,《小数计算》等等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来进行教学。数学计算本就枯燥无比,尤其教授对象是刚刚脱离幼儿园的小学生,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练习是无法吸引其学习兴趣的。这个时候采用巧思,创新性教学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儿歌和顺口溜在数学教育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吸引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同学的学习效率,更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当一名教师用心的对待他的学生,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学生是否热爱课堂?正是区别教师是否用心教学的辨认方法!小学生就像一幅白纸,当教师用心涂抹,它将回馈教师美丽的画面。
二、情景扮演,用心体会
对数学概念的无法领会,也是老师在教授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小学生还没有对世界形成整体的认知,在数学学习中就无法领悟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概念。而无法领悟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概念,也就无法形成数学思维,进行数学运算也是无稽之谈了。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概念进行领悟,就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了!倘若按照原有的课堂教育模式,无非是课上重复教,课后重复练,这不仅为学生增添了负担,也会为同学带来机械性记忆,使得学生不知变通。但数学是一个要求思维活跃,能够灵活变通的学科,倘若学生不知变通,不仅对小学数学学习带来困难,为日后的学习生活也造成了烦恼。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呢?这就需要老师创新课堂教学,改变原有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方法是情景式教学:我会为同学做数字卡牌,并且用这些数字卡牌组建成一个故事,将它讲给学生听,并且将卡牌下发给同学,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我的故事进行组合,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领悟了数学概念,并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运算能力。或者我提出一个式子,让孩子们进行组合。例如:“5加10等于15”那么卡牌为“5”+”10“=”15”的同学就要组合成一个小队伍。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孩子对于数学的印象就直观生动起来。
寓教于乐是教导低龄儿童的一个好办法,在玩中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同学进行教导,不止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在课后也可以鼓励同学们玩这种游戏,这样的话,既可以在课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学习。
在小学课堂对数学运算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采用这个方法不失为一良策!
三、转换立场,以学生视角看待课堂
在小学课堂进行数学教育时,还有一大难点便是老师与同学的“代沟”,成人与孩童的思维差异,造成了认知上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何有时老师看待问题很简单,而学生却口口声称不会的原因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孩子的眼里也许就是天大的困难,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耐心,是恒心,是细心,我们要有耐心,为同学不厌其烦地讲解;我们要有恒心,坚持为同学解决困难;我们要有细心,因为有一些同学羞于问老师,这时我们就要细心发现,并且为同学进行讲解。我们可以和学生做朋友,理解孩童的思维,进而以孩童思维来理解问题。
在《简易方程》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未知数,未知数的出现,让他们束手束脚,无法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我就会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反思自己是否讲的不够通俗易懂,让同学们无法理解。这个时候我就会寻求办法让学生进行理解。
比如采用贴近同学生活的例子:“本子3元一本,买了6个本子,2支铅笔,一共花了20元,那么铅笔多少钱一支?”或者“苹果3元一斤,香蕉5元一斤,买10斤苹果,5斤香蕉一共多少元?”贴近生活的例子,能够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问题的概念,这个时候他们解决的不再是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构成的式子,而是有了更明确的概念,这样对于方程的解决有着极大地帮助。
老师用心教学,孩子是有概念的,他们也会因为老师的心意而做出改变,所以转换立场以孩子的世界观思考问题,能够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
四、改变家长思维,打造学家联动课堂
要想培养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不仅需要老师做出努力,家长也要做出改变,学校课堂与家庭的双重配合,在培养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方面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年纪逐渐增长,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就会显著提高,从而对孩子的数学教育毫不上心,不以为意,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数学运算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也应该被家长重视起来。
当然,家长不是老师。教育的重点,还是在学校,但老师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并且将一些问题通过家长派发给孩子,这样能够使孩子在课堂内外都进行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例如老师可以让家长在买菜的时候将一些简单的运算交给学生进行解决:“一根黄瓜两块六毛五元钱,十根黄瓜多少钱?”“一袋薯片需要五元钱,那么买五袋需要多少钱?”“买十根黄瓜和五袋薯片,哪个贵?”甚至可以在平常的对话中进行练习:“妈妈今年三十五岁,宝贝今年七岁,妈妈比你大多少岁?”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时候家长的引导要比老师来得更有效些。当老师与家长配合起来,孩子的能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这远比单单在课堂听从老师的教导,要来的高效些。
老师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学校,也应该着眼于家庭,老师应当主动与家长寻求合作,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打造一个学家联合的高效课堂。
五、总结
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这就需要老师拥有“三心二意”。“三心”:耐心足一些;恒心长一些;细心多一些。“二意”:时刻注意,充满善意。数学运算是有很多种的,简单的加减乘除,稍微复杂的四则运算,以及较为困难的方程式,虽然小学数学教育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在毫无数学运算能力的孩童眼里看来,他们都是困难的,只不过是普通困难和十分困难的区别,只有当老师具备“三心二意”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举.浅谈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06):72.
[2]黄胜英.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数学思想,提高运算能力——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12):52-54.
[3]刘红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9(25):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