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无数历史经典。中华经典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寄寓着中华民族精神。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华经典大致划分为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杂剧南戏以及明清小说等类别,以及历朝历代编纂的史书典籍。这些中华经典中既有雅文化又有俗文化,既有微言大义又有一目了然之语。对于小学生来说,适合他们读、看、听的中华经典应当选择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内容。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习中华经典,品读中华经典,能够帮助学生凝神静心,更好地认识、理解中华经典的内涵与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抗疫情的家国情怀。
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疫期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由线下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线上的网络教学,导致教师不能够时时刻刻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无法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态大致判断学生的接受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效果。特别是对于学习、品味中华经典这种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远的课程学习来说,在师生间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状态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专注在线上课堂和培养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兴趣是教师面对的两大教学问题。
以学习《古诗三首》中唐代“诗圣”杜甫的《绝句》为例,教师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捉住这首绝句中意象颇多的特点进行教学指导。要想准确捕捉《绝句》这首诗的内涵,不妨引领学生从理解迟日、春风、燕子、鸳鸯等景物或意象入手。因此我在制作教学课件时,选取了一张包含这些景物意象的图片作为整首诗展现时的背景,帮助学生对这首《绝句》中的意境有较为直观性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我较为重视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同时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比如理解“燕子”这一意象时,我提出了三个问题:“燕子飞来飞去在做什么?”“小燕子用什么筑巢?”以及“如果你是一只小燕子,你此时的心情如何?”这三个问题对教学内容有所延伸,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具备更少的枯燥感,因此更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与到学习互动中来。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后,我请学生与其它同学分享描写春天的诗句,并鼓励学生通过朗诵《绝句》,品味春天美景的魅力。达到以赏诗,引出热爱春天;以赏中华经典,感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情怀的教学目的。
防疫期间的阅读学习,我还选择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读书吧的阅读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寓言》,与学生们共同学习、体会。这些寓言通俗易懂,言浅意深,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灵活,符合中年级学生品读中华经典这一学习目标。由于中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使用字典的能力,因此我将授课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研读寓言的真正含义上。以《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为例,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十分害怕,因此我给学生提出建议,希望他们在朗读课文时注意体会叶公见到真龙前后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我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寓言的含义。
我先提出“为什么叶公在见到真龙前后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心理状态?”和“同学们如何看待叶公前后不同的两种表现?”两个问题,并在他们回答时加以引导。比如一位学生提到:“叶公说自己喜欢龙的时候,没有见过真龙,见到真龙后,发现真龙和自己喜欢的龙的形象不一样,才会害怕。”我启发他继续思考:“很好,这位同学说叶公前后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是由于叶公没有见过真龙。那么你觉得叶公在不了解真龙之前,盲目地说喜欢,理智吗?”这时,同学们便能够想到,叶公在不了解事实真相之前盲目做判断是不理智的。接着,我请其它同学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谈一谈《叶公好龙》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这时,有了先前的认知,学生便能很快地认识和说出“做事情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里,我播放了《叶公好龙》的成语小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中再回味这篇寓言的道理和魅力。这样的启发式课堂和动画、图片的生动、有机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爱上中华经典阅读与学习。
除了通过上述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外,我还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兴趣。例如,每日线上教学结束后后,提供视频链接,安排学生每天抽出十分钟观看一个成语小故事,并把观看的心得与家人交流,最后,简单复述故事内容给家人听,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后,利用“腾迅会议”这个APP,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线上学习心得分享会”。让每个同学“露一露脸”,争取都能开口说上三几句。学生可以与大家分享学过的寓言、古诗或者其它喜欢的课文篇目。也可以与大家分享他们课外阅读中喜欢的寓言、成语故事,或者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某一篇文章段落。分享活动过程中,老师及时“抛砖引玉”,给同学们朗诵了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引起大部分同学的积极响应,纷纷想展示自己最近在家线上学习的收获。老师还在活动上评选出“活力之星”“幽默之星”“智慧之星”“进步之星”,并相约下次线上分享活动。活动结束后,家长们反馈这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促进效果:平时学习勤奋的学生想保住自己的称号,懒散的同学看到别的同学都被表扬,也想通过努力,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大家学习上更有劲头了。安排这样的分享活动意义在于,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成功地提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华经典的学习中来。
经过以上尝新的教学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不少。譬如,在朗读环节中,学生没有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在体会经典内容的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基础之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点能够通过学生语音、语调、语速等的变化看出。再如,在学生复述寓言故事的环节中,相较于学生刚接触复述环节而言,他们概括寓言时的“废话”明显减少,且能够更加快速地捕捉到关键信息。又如在谈看法的环节中,教师的提示与引导次数相对减少,这表明学生由故事归纳总结道理的能力较以往有所提升。此外,我发现学生能够主动坐下来读书的时间增加了,有些学生还会主动与家长分享他们学到的古诗、寓言或其它中华经典美文。
学生的学习变化与家长的良好反馈,证明在线上学习中华经典的教学方法有实际的可取之处。疫情还没有结束,线上教学仍需继续进行。如何在此良好基础上使学生收获更多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对语文、对中华经典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