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层七步”教学模式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己探究为主,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发展,最终使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感性体验——大胆猜想——引导实践探究——合作交流评价——重构生活运用——体验成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实践活动模式。
【关键词】动手实践 三层七步 感知 操作 模式
自提出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上下一心,围绕整个课题的研究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做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个体研究相结合,每学期围绕研究专题,设计“特色化”教研内容,开展教研沙龙、案例分析与反思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反思总结,形成了小学数学动手实践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三层七步教学模式。
一、 “三层七步”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三层七步教学模式:三层即“课前感知→课中操作→课后实践”,七步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成果,验证猜想→内化知识,提升能力→课堂检测,巩固应用→总结收获,师生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动手操作、生活实践、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焕发课堂生命力。
二、“三层七步”教学模式的实施说明
(一)课前感知(先学后教)
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看书自学,做导学案,活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微课等,同时准备好学具,注重课前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教学内容前一天,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明天我们将要学习“百分数”,你们先去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想是表示什么意思。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如:衣服的成分标签上的“100%棉”、“55%棉、45%涤纶”;啤酒瓶包装上的“酒精度>3.1%”;方便面的包装袋上的“加量20%”……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课中操作(以学定教)
新课学习要体现新课标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等基本理念。通过学生系列的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等,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等良好的习惯,扎扎实实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主要是通过七大步组织课堂学习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的引入围绕情境图(新课)提供的信息,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中,突出“趣”、“新”、“奇”,使学生对学习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刺激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1)铺垫引入法。根据新课的知识点,复习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其内容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是学习新课的必要基础,为新课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对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起到启发作用。
(2)故事引入法。根据新课的内容编故事,使学生听完简单的故事后,大体了解情境图的信息(可结合课件)。
(3)游戏引入法。根据新课的内容组织游戏引入新课。
(4)谈话引入法。通过谈话直奔主题图。
(5)实物或媒体生活情景引入法。
以上的新课引入法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两项或多项同时进行,要根据具体课内容而定。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
通过课前预习,结合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大胆猜想或者老师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探究,初步感知数学模型。
3、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围绕重难点组织学生同桌或小组内交流,教师进行具体的操作指导,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4、展示成果,验证猜想
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展示小组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成果,集体交流,质疑反馈,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材的重难点,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提问,揭示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师生归纳概括解决方法或规律,并作必要的板书,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5、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设计与所学的新知识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并说理。让学生反思新课的学习过程,有不懂的提出,师生共同解难,进行新课小结,突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明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
6、课堂检测,巩固应用
习题设计要体现知识性、技巧性、多样性、富有趣味性。
(1)巩固性练习。主要是基本类型题,目的是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2)综合性练习。本节课有两个新知识点的可以设计两个知识点内容的综合练习,只有一个知识点内容的应设新旧各种类型题。
(3)拓展性练习。主要是变化发展的题目,如改错题,是非题,改编题,补问题,补条件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类型题。设计的习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要紧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总结收获,师生评价
让学生对全课进行系统回忆,谈谈收获,明确知识重点、关键,揭示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三)课后实践(教为不教)
课后实践又叫“实践性作业”,课后,学生可以与家长、同学谈谈自己当天在课堂上的收获,进行知识的再现,使知识能及时回顾,反馈掌握的情况;也可以动手写写数学日记,制作思维导图和数学手抄报,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把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达到学习的目的。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课后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超市想把5盒牛奶包成一包,进行促销,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材料。
三、结语
“三层七步”教学模式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版)[R].2011,21.
2、张晓娟.重视学具实践操作优化课堂教学[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1,(1)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9
4、陈清荣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本模式是2013年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