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中的呼吸方法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张琴
[导读] 通过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被普遍认为是比较合理的歌唱呼吸方法。
        摘 要:通过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被普遍认为是比较合理的歌唱呼吸方法。
        关键词:呼吸;方法

        “歌唱的艺术,是呼吸的艺术”,“谁懂得了呼吸,谁就懂得歌唱”。这是西洋唱歌法理论中的论述,中国在一千年前的唐代艺人段安节在其所著的《乐府杂录》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间,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揭云响谷之妙也。”意思是说:唱歌唱得好的人,必须会调节气息,以支持歌唱发音并产生积极的作用。
        学习音乐这几年,我换了不少的专业老师。这期间,通过各位老师的专业培训和自己的实践,我感受到了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正确的呼吸方法在歌唱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声乐学习取得成效的极为关键的环节。因此,要想自己是一件“优美动听的乐器”,歌唱中呼吸的方法就一定得掌握。然而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不太一样的,歌唱是为了抒发情感,对声音有很高的要求,用气的好坏决定音质是否优美纯正,所以,歌唱中的呼吸比日常生活中的呼吸变化多。
        一般说呼吸有三种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
一、胸式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主要以胸腔的扩张收缩产生力量,扩张一般集中在肺的上半部分,肺的下半部得不到充分的扩张,也不能与横膈膜和腹部力量联系起来。因此结果往往是音量幅度比较窄,声音很轻巧,由于气息源与后喉咙比较接近,反应比较灵敏,在唱一些分量较轻的作品是效果还好,但是不能胜任戏剧性的作品,同时由于气息比较浅,缺少根基,对声音形成的支持显然也缺少深度力度。
二、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比较深,一般以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横膈膜下降,比较有力,但是由于气息的“源”与发声器官喉咙距离较远,声音往往缺少灵活性,运动的反应相对较慢。
三、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在声乐教学中,被普遍认为比较合理的歌唱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刚开始练习时可以较多的采用鼻子吸气。安静地闭上眼睛,想象前面是一大片漂亮的花,用鼻子深深地吸气,感受闻花香的感觉。这样吸气可以吸得比较深,不会造成上浮的“端”气现象,同时也可以掌握充分打开喉咙的技巧。

用鼻子吸气时,喉咙位置是最适合歌唱发声的。找到气息的吸入状态并养成习惯,然后可以逐渐用口、鼻同时吸气,吸气的同时打开声门做到良好的喉、咽形态。两肩放松、打开,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全面扩张胸廓,横膈膜下降引起肺部内气压下降,体外空气顺呼吸道深入,使肺随着充气向下以及四周膨胀。横膈膜下降也引起腹压增高上腹部向外隆起,腹直肌和腹内斜肌提高了张力。此时小腹和腰、背的肌肉也间接支持这个吸气完成的态势。
        吸气时一定得注意的是:不能抬肩、抬胸,这样吸气就浅,造成横膈膜不能下降,气息聚集在肺叶上部,上腹部虚弱,腰周围的肌肉无法协调呼吸运动。吸气也不能过多,会造成胸部紧张僵硬,赌塞,气息不能流动,由于胸部的压力过大,腰腹部肌肉失去弹性,一张口气息又一下子全泄了。吸气的时候最好不要有声音,这样很容易把气吸到胸腔,不利于歌唱。来帮助身体肌肉的锻炼,比如仰卧起坐、跑步等。但运动要适量,运动刚结束时不能马上进行歌唱,容易造成声带充血。
        气息吸入之后接着就是呼气。如何将气息揉入歌声中,是歌唱优劣的关键。通过很多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呼吸的训练还是结合发声一起练习比较好,气息和声音是揉合一体的,结合在一起出现才能体现出使用得正确与否,脱离歌唱的呼吸训练往往不能与歌唱实践密切结合。只是歌唱呼吸训练一般不要求复杂的字音变化,应选择练习者最擅长的单纯母音或唱名作为唱词,音调变化不要太复杂。最常见的是单音级进练习,单音长音练习等。每个唱名相对延长,一口气唱完全句,注意气息的控制。
        有时吸的过程完成得很好,但是呼的时候却捏紧喉咙,像扎住的气球口那样,想节省气息,其结果是影响了气息流动,声音也缺少气息成分而显得干硬。一部分声乐练习者存在漏气现象,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发声方法上有问题,声带闭合不全,声音空洞,另一方面就是呼吸肌肉群的能力不足。而腰腹部肌肉的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身体比较弱,可以做一些体育运动。
        歌唱的呼气与声音随着气息的流动使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而不是紧张的对抗。在歌唱运动中,呼气应该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有的时候需要汹涌澎湃,有的时候需要细若游丝。为了保证歌唱技术的实施和歌唱的艺术性,我们必须取得气息运动的支持。歌唱的呼气与平时生活不同,不能随意,应配合乐句的长短,充分使用腰腹部肌肉控制气息的流量强弱度,达到歌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1—74.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64—68.
[3]刘大巍,黄常虹.声乐教程[1].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