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学习困难学生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我校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差生 智力 心理 因素 转变
“差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学习自觉性缺乏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导致学习成绩差、操行差的学生。作为一个教师,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认真研究“差生”的主要表现,仔细分析“差生”的形成因素,在教育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促其转变。陶行知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于那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一、“差生”的主要表现
“差生”的提法过于笼统,不能一言以蔽之。“差生”,而要具体分析,由于角度不同,依据不同,分析的结果不一样。一般来说,差生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从智力角度看学习基础差,读书效果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虽不一定可称作弱智,但反应的确较一般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所以尽管他要学,但积重难返,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来,此情况以男生为多。思想品德及学习成绩都不错,但身体极差。
(二)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角度看
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有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惹事生非,凭脑袋聪明,学习成绩本不算差,但玩心极重,自由散漫,极想表现自己,遵守行为规范差,经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皆不错,但身体却奇差,稍有不慎,便增添不少麻烦;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所谓“双差生”,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也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三)从心理上看
“差生”的类型各种各样,心理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
2、不正视学习。这种学生虽是“差生”,但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玩电脑手机等,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
二、“差生”的形成因素
这里所说的差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的差生。当前,在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差生的学习质量,是关系到一个班级,乃至一所学校学习质量的根本问题,因此,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及经验,影响差生学习的外界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1.父母因素。
父母是子女最初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频繁的。一般来说后进生的家长是教不得法,娇严失当。有的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子女,捧他(她)们为掌上明珠,把他(她)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长粗暴无知,对子女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动不动就施加打骂,家庭缺乏温暖,或家庭成员之间要求不一致,使子女无所适从;有的家长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经济因素。一方面在当前广大的农村,有相当部分的农民还达不到温饱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而减少了对儿女的监督,这种家庭就是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学生学习不自觉,加上父母不在身边,缺少自律,学习成绩差。另一方面,与贫困家庭的孩子相比的富裕型家庭,这种孩子是另一种极端。他们的父母,有的是百万富翁,有的是大款,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些孩子,也大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阔少爷(小姐)。有的父母下海经商,一年四季,天南海北,用简单的金钱鼓励的方法。他们只知道往孩子的衣兜里塞钱,殊不知,金钱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好成绩。这种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他们作业可以花钱雇人做,这种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因而,学习成绩一般也是比较差的。
(二)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的毒害,也随之而来。如各种电子游戏厅的开放,各种文化垃圾的存在,毒害着人们特别是少年的心灵;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着消极影响,埋下了不爱学习的祸根。
(三)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上的偏差和过失。首先,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育为了升学,因此就要进行不断的分类、淘汰,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信心;其次,是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不同,致使那些需要时间长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时间久之便沦为差生;再加上,有的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对学生估价往往脱离学生真实情况,致使教育方法不当,或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方法简单,工作敷衍塞责,对学生态度冷淡无情,或过分讨好学生,不敢严格要求,或对学生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过分偏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情感等。正是教师这种不按教育规律办事,违背教育原则,不懂教育艺术,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甚至造成师生对立的做法,导致了部分差生的产生。
三、“差生”的转变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和重视差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尊重差生的自尊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差生的自尊心还强些,因为他们存在自卑心理,以为自己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他们。有的老师甚至往往过多注意到他们的缺点、短处,而不注意肯定其长处和优点,经常在办公室、教室或公众场所批评、贬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教育工作者对差生不良行为的矫治,重要的是改变教育方式,如果经常恶语相加,岂不是伤口撒盐,雪上加霜?从而导致他们更加灰心、失望。要换个态度对待差生,新生他们的自尊心。
(二)激发差生的学习动机
差生除了学习上差些外,他们的能力并不差。他们当中有的长于组织工作,有的擅长文体活动,有的社会交能力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利用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这就需要教师有爱心、有耐心、尽管学生考试很差,都只能平静地说:“考试只不过是为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既使这门功课考得不好,又有什么关系,总结教训再努力,还不迟”。比如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差生偶尔答对了,就应该及时鼓励,一旦发现他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同时社让全班同学去帮助他们,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差生,教师随时抽检。这样,差生就觉得老师和同学们没有歧视他们,疏远他们,慢慢地就会对学生产生兴趣,各方面的成绩自然而然就有提高。
总之,要切实转变一个“差生”,作为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