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亲近小古文的刍议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熊仁伟
[导读] 小学古文教学,是很多普通老师在公开课中不太敢跨越的鸿沟,
        [论文摘要]
        小学古文教学,是很多普通老师在公开课中不太敢跨越的鸿沟,古文课堂,在日常课当中,大都也停留在词语解释当中,小学生注意力有限,很难抵得住老师逐词逐句的讲解。在阅读和观摩了大量的名师课、优课以及在平时校级公开课的实践基础之上,渐渐地发现,小学古文教学,倘若老师设计和组织得当,也是可以让古文课堂一改往常严肃呆板的面目的。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古文教学设计,古文教学研究,古文教学案例
        [正文]
        小学部编教材所选的古文都很简短,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太费气力,还有些充满了趣味,不论从读,还是从理解方面都不会费九牛二虎之力,这样精选的目的,编者也是希望小学生能够愿意接触古文,为了解和以后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打下生理和心理的基础。
        那,在教学古文的时候,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古文也充满趣味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在演的的过程中亲近古文
        要让孩子们觉得古文有意思,可以针对所选古文的特点,让学生来演一演。在六年级执教《陈太丘与友期》时,当学生对古文了解了大意之后,为了检测和加深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我让学生自行合作,根据古文内容,各自做好分工,同时,特别要求可以适当的进行发挥。
        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讨论合作分工的状态,待到小组展示的时候,我根据各组的亮点进行了点评,尤其有一组,全组八个人都上来了,三个同学担任主要角色,还分出男一号、男二号,其他组成员当群众演员,他们都在一旁陪演,陪元芳在门口玩。
        我在点评这组的时候,用了些影视剧本中的普通术语,没想到孩子们都很喜欢,觉得有时尚的气息,在欢快地演和灵动地点评当中,无形之间,孩子们心里都亲近了古文。
        通过表演再现了文中的画面,直观又有趣的还原了古文中的故事,表演的形式符合小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孩子们的参与性。
        观看中的其他孩子,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古文内容加深记忆,甚至会通过演的环节加深对词句的理解,也更甚者,在创造性的表演中突破了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比如在演的过程中,就有孩子在末尾表演时加了这样一段对白:
        陈太丘:“元芳小儿,你为何入门不顾?我都认错了呀。”
        元芳:“哦,那你说说看,错在何处?”
        陈太丘:“我错在,没有守时守信也。”饰演的学生边说边摇头。
        饰演元芳的孩子,态度180度大转弯:“陈叔叔,没关系,知错就改就好,刚才我也是被你气的,莫见怪。”
        说罢,两人很友好地握手,元芳把陈太丘请进了屋里喝茶。
        教室里的孩子们,顿改往日公开课的正襟危坐,个个不约而同地笑脸如花,学习氛围也顿时浓烈了起来。看得出来,孩子们都在创造性的、有滋有味地即兴表演中感受到了古文学习的乐趣,古文也似乎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变得如此接地气、如此让小学生感到可以亲近。
        我想到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的钱晓辉老师,他曾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中发表过一篇古文教学方面的论文,其中钱老师就这样说过:“将文中的画面重新展现在众人面前,从而起到加深学生记忆的作用,也能够让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感受到学习小古文的乐趣。如此寓教于乐的方法比起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学生在自发的记忆下,更加容易领悟课文的内涵,深化小古文学习。”[[[] [参考文献]:
钱晓辉:《以“趣”为导引,开启文言之旅》,见《小学语文教学》杂志2019年10月,总第693期,第59页。]]这一席话,更加印证了我自己的做法是可取的,是符合小学生的古文学习规律的。
        二、在边想边讲的过程中亲近古文
        小学古文尽管较为浅显,但对绝大部分的孩子来讲,真正理解起来,课堂上仍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突破。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又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执教古文时,可以发掘所选古文的特点,发挥孩子们在想象方面的天赋,利用爱想象的思维方式,激活孩子们在古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
        笔者在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就在逐句教学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参与进来,取得了不错的反应,如:教学“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两句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王戎7岁,你觉得他长什么样,时常和小伙伴去哪里玩、都玩些什么、怎么玩的?有哪些地方有趣?因为是想象,正中孩子们的下怀,个个七嘴八舌都参与到古文的想象中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与古文当中主人公的距离。

这个时候的参与,由被动变为主动,又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再比如,我还让孩子们想象:王戎不动时,他看见其他小伙伴在跑,他会做些什么?会想些什么?其他孩子叫王戎不动,又有怎样的疑惑,会怎样去问他呢?
        在边想象边讲的过程当中,课堂因为孩子们儿童化的语言,氛围特别轻松活跃,孩子们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发言,居然有一个学生一语点破本文的难点:“王戎见其他人都不约而同地争抢李子,他手手放在下巴上,来回踱着步子思考,哎哟喂,不对劲呀!这么多的李子又在路边,没有人看,也没有主人,如果是甜的,早就被人摘了,可现在这么多,还压弯了树枝,肯定是苦的,不好吃,才没人摘。”
        抓住这个孩子的发言,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到课后的习题上,表扬这个孩子的发言帮我们解决了课后习题的一个难点。
        同时,,在读完“取之信然”之后,我让孩子们想一想,接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就有孩子在想象后这样发言:“当时一定有一个小伙伴会拍着王戎的肩膀夸赞他,说,王戎,你真牛啊,这么会思考,我要向你学习。”
        “那王戎说什么呢?”我提示道。
        “他会说,哪里过奖了我的朋友,我只是在道边多观察了、多想了一阵子而已。”
        发言到这里的时候,我顺水推舟:“那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王戎的……”
        孩子们都争先恐后说:“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
        我在孩子们的发言中又补充了一句:“更要学习王戎能根据表面的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在想象说话中,加上本人再见缝插针式的点拨讲解,孩子们轻而易举地领悟了课文的内涵。整个过程,孩子们始终怀揣着新鲜感,参与课堂的学习。既训练了思维和表达,又读懂了古文的意思,更感受到了古文的情趣,可谓达到了古文学习的言、意、情、智四个方面的融合,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在仿写中亲近古文
        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时常能够找到可以仿写的点,让孩子们通过写,实践到文本语言表达的规律,真正实现了从读到写的升华,其实仔细分析,古文也同样可以找到仿写的训练点:
        如教学《杨氏之子》,在古文的高潮部分,杨氏子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于是回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引导学生感悟到了此回答精妙所在之处后,我出示了这样的仿写训练:
        如果是柳先生来到杨氏子的家,他会这样巧妙地说:“( ? ? ? ? ?)。”如果换做是黄先生呢?
        学生在一番思考之后,三三两两,有人开始说:“如果是柳先生来,他会说,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又有学生说:“若是黄先生,他会说,未闻黄瓜是夫子家瓜。”此话刚一出口,便有学生笑了,这个学生立马反应过来改口说:“若是黄先生,杨氏子会说,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学生的热情高涨,立马激活了我的思维,我趁机制造笑点,说:“如果是熊老师的话,他又会怎么说?”
        立马有学生答:“未闻熊猫是夫子家猫。”
        台下哄堂大笑,有个学生说:“老师,不对,熊猫不是猫科动物,它是熊科动物。”
        这位学生的发言和常识是我始料未及的,立马表扬了他的博学,然后问那该怎么说?
        他自信洪亮地说:“未闻熊猫是夫子家熊。”
        学生们都心领神会地笑了,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这样的仿写环节,通过学生反复发言,既活跃了古文课堂的氛围,还训练了学生活学活用古文语言的能力,更让孩子们在语言训练的表达中,感悟到了杨氏子回答的巧妙所在,解决了本篇文言文的教学难点。这样的仿写练习,既强化了语言本身的理解和积累,在难点的突破上,也将难点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总的来说,若想小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从趣味性出发,让学生因为有趣的环节设计逐渐进入古文深处学习,最终体会到古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消除学生学习古文的畏惧感,由此可以树立学生日后学习古文的兴趣和信心,这点比什么都重要,它将让学生在日后的古文学习中受益无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