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周启珍
[导读] 怎样才能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与行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怎样才能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与行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做到想学、乐学、勤学、善学呢?
        (一)给学生指出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习惯给予激励和指导。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润物细无声、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多些耐心,多些关心,不断的提醒和关爱学生,给学生指出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给学生榜样.比如说:我们班上有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习惯很不好,作业拖拉,尤其是数学不愿意提笔计算,家长管不住,然后在上学期又旷课迟到,很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我就专门盯着他,给他制定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计划,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有好的表现就表扬,而且经常和他聊天谈心,不谈学习,谈他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谈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开心和苦恼,慢慢的他和我交上了朋友,什么都和我说,而且他平常也不迟到,不旷课了,家长也连连说孩子变了,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还知道体谅父母,帮父母做家务呢!所以我认为对待有问题的孩子可以找出出闪光点,予以激励,可以用赏识、期待的眼光看待这件事,给他时间,让他逐渐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肯定他认真做事的态度,这样他就会把这种认真的态度迁移到写其他的各个方面,习惯也就慢慢的养好了. 实践证明,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任何不良行为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二)严字当头、从点滴抓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确立目标,正确引导。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必须因为习惯所包含的方面太多,例如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等等,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要养成哪些习惯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由学校、班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良好习惯养成公约》等规定。通过制定规定,学习规定,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规定的制度一定要严、要细。当然,严要严而得法,而不是一味“蛮”严。
2、树立榜样,以点带面。
        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工程,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有时可以采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开始,有时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着手,有时则可以从磨练学生意志或训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有时还可以采取强化的方式特别是及时强化的方式,这样做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如: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在班内评选行为习惯好的同学作为班内的楷模,标兵,鼓励其在学习的习惯上起到带头作用,而且成了老师的小助手,随时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平时学习习惯较差的同学矫正自己的行为,使更多的学生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努力。
3、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培养。例如: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坐要端正,站要挺直,行走稳健,早晚要先脸漱口,        做事要有始有终,上下楼梯靠右走,课间不追逐,不打闹,不喧哗,集队做到快、静、齐等等。慢慢地,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习惯成自然。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让学校、家长、社会共同携起手来对他们施加教育和引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