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课程是幼儿启蒙阶段的应有内容。幼儿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从外界汲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当前,随着各种信息的迸发,幼儿接触到信息的路径变多。知识碎片化、道德影响异化的风险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发挥幼儿课程的主心骨作用,着重探析提高幼儿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幼儿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幼儿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引言
促进学习的评价范式,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管是更深入地理解儿童学习行为,还是把评价结果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从评价相关知识、技能的外部学习,到教育实践中的反思,再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和反思的行动者,不断激发与释放教师内在的潜能。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幼儿教师克服对评价存在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建立专业自信,唤起专业自觉。
一、创设优良环境,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环境是幼儿获取资源和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幼儿主观认识的客观对象。从应用上而言,幼儿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往往是通过环境反馈的。显然,环境贯穿了幼儿教学课程的起点(获取)和终点(应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实际环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从生活细节出发,挖掘教学案例。对于幼儿来说,环境中的许多东西都是陌生的。环境中的事物往往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因此,开展幼儿教学课程必须关注到两种环境: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创设的环境。后者往往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事实上,除了这种分类,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我们还可以将其分为家庭、幼儿园两种基本环境。这两种环境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使之推动幼儿园关于幼儿的课程教育,最终使二者协调互进。
二、从评价观念对比中丰富促进幼儿学习和成长的评价思想
促进学习的评价观念不是要完全否定“对学习的评价”思想,而是超越“对学习的评价”模式,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定位教学评价的功能。事实上,成功的课堂评价须在两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就会发现,“对学习的评价”与“促进学习的评价”,虽然有联系,但评价功能定位、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重点、评价过程展开和评价结果运用等诸多理论认识上存在促进学习的评价新范式下,评价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学生或幼儿的表现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而是一个“收集有关儿童发展、学习、健康、行为、学业过程、特殊服务需求和成绩等相关信息,以之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师通过这些信息以支持教学决策的改进,开展有效教学,并适时地把这些结果报告给它们的潜在使用者,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理念下,评价被纳入学习与教学当中,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有关键作用的一个部分,这就打破了泰勒提出的评价是紧跟在教学后面的独立环节的模式。因此,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便不能置身事外地把评价交给“第三方”,而必须承担起主导评价的责任。
三、全面化评价内容
(一)回答问题的评价,幼儿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程度并没有硬性的要求,但对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却是这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通过课堂上提问问题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有效增强幼儿的反应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实现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联络。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适时做出评价,其目的是使幼儿了解语言的准确性与知识的多样性,避免幼儿形成错误的认知观念。例如,在教师教学数学中十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应多提问幼儿关于运算的问题,锻炼幼儿的逻辑运算能力,当他们回答错误时,要用温柔得当的语气纠正幼儿错误,可以用“回答得很棒,但是正确答案需要……”这样委婉的口吻来评价幼儿,既不打击幼儿自信心,也能让他们明白错误所在。(二)动手操作的评价幼儿课堂中活动课是最多的,一般而言,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灵活运用能力,因此教师会安排丰富的操作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感觉、知觉、思维等各方面的认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做出的有效课堂评价将起到推动幼儿认知形成的作用。教师在活动课上进行绘画、拼图、制作卡片等各项动手活动时,当遇到做法不一致的幼儿时不要着急批评,批评是扼杀幼儿创造力的元凶,教师应将特别做法的幼儿作品视为别出心裁的做法,并询问幼儿创作的灵感与具体原因,力求找到并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当然面对个别草率敷衍、态度不认真的案例,教师也要适当地提出批评的评价,努力做到评价合理化。
四、开发多元的学习方式
(一)基于核心经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核心经验能将幼儿所接受的零散知识联通起来,在幼儿的经验系统中起节点和支撑作用,从而使知识在个体内化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经验。有利于幼儿新旧知识之间的建构、迁移以及对其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清楚地把握五大领域间的核心经验,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知道要“教什么”“怎么教”。例如,在大班针对科学领域中“斜坡滚物”的材料投放,教师首先要了解“斜坡滚物”指向哪个领域、核心经验是什么、属于哪个年龄段;其次再根据各个领域的核心经验适时、适度地对幼儿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后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幼儿自主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二)基于师幼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师幼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了幼儿学习的效果,进而影响了幼儿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应当把自己变成幼儿,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孩子们的游戏,不要因为幼儿的嬉戏和吵闹行为而大发雷霆。在活动中教师还需要走进幼儿,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幼儿,应给予幼儿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只有师幼之间达到了良性互动,才能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孩子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结束语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融会贯通,并且将其贯彻与深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全面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卜文彦.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名师在线,2019(02):92-93.
[2]冯静娟.幼儿评价对课堂氛围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5):192.
[3]孙芳.与幼儿心灵的对话——谈幼儿美术教学评价中的诗意语言[J].科普童话,2017(3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