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递、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态美育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所达到的共生关系,基于这种体验式、审美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艺术知觉,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生态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就是将全面发展理念渗透到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生态美育;幼儿园;音乐教育
不同于传统音乐教育方式,幼儿园阶段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实现幼儿情感表达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生态美育是一种审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主性、创新性、艺术性,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艺术教学课程,建构幼儿健康人格。因此幼儿的艺术教育应该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始终将个性发展和情感教育放到首位,使得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美与愉悦,并最终达到人格健全发展的目的。音乐教育也是听觉和运动的教学活动,幼儿在音乐课上通常表现为随着音乐有节奏的运动,如何将这种生态美育理念融入到音乐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中,就需要从音乐教育的本质以及实践教学活动出发,引导幼儿理解音乐、参与到音乐教学当中。
一、整合渗透,实现幼儿人格健全
整合渗透法是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实现五大领域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关注五大领域之间的联系部分,共同发挥促进作用。音乐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其中包含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因此教师需要关注这些特有的文化形态,并且将这些文化形态以音乐教育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之中。在幼儿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目的与价值需要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相互融合才能体现。而作为重要传递载体的音乐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以整合渗透理念促进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提升幼儿的主体智慧,使得幼儿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1]。例如在中班歌曲<小厨师>教学过程中,可在课前设置情景游戏《餐厅》,让幼儿戴上高高的厨师帽,围上花围裙,手拿铲刀表现小厨师的劳动过程,并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带入歌曲,有了情境表演,幼儿能够比较快速地熟悉歌曲内容,反复游戏幼儿便能熟练掌握歌曲,会情不自禁地进行动作表演,老师再引导幼儿对歌曲进行动作的创编。在教学中,融合动作发展、音乐表现、情感体验、角色扮演等,多领域融合,协调发展。
二、游戏教育,体现音乐教育本质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游戏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阶段的幼儿,很难分清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区别,因为教学也是用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由于二者之间带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是通过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此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或者是游戏活动中,都表现出彻底的投入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忘我的、自由的情绪表达,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忘我,可以说游戏活动就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就是幼儿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借助肢体动作、声音与图画表达出来。例如在表现“大雨”与“小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双手双脚打开代表大雨、用蹲下去抱住自己表示小雨,实现音乐教育活动与游戏之间的相融。例如学习《蛤蟆爷爷的秘诀》歌曲时,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根据绘本内容模仿蛤蟆的动作,同伴之间进行观察和学习,之后加入音乐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进行表演。游戏中由教师扮“蛇”与幼儿扮演的“小蛤蟆”进行对话表演,当教师说“我要吃掉你”时,幼儿需要边说出“我不怕,我不怕,我的秘诀是勇敢”,边表演出表现勇敢的动作,幼儿对勇敢的不同理解,让他们能够在游戏中创编出与众不同的动作。此次活动让幼儿从做中玩、从玩中学,在培养其对于音乐敏感性的同时,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
生态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就是将唱歌、运动等转化成一种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表现出来[2]。
三、互动参与,促进幼儿人格健全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音乐感知活动与身体运动之间具有一定联系,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音乐体验和身体律动。而这种音乐体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包含着社会、道德、个人等不同角度对于音乐的理解。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一起观看音乐视频,相互讨论、交流,在促进幼儿音乐素养提升的同时,借鉴其他人的想法和经验,实现合作学习。在此之中,幼儿不仅学习到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沟通交流与表达的社会技能,并最终促使幼儿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音乐教育并不单纯是培养歌唱家的专业性教育,更多的提升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的人文性教育。基于此,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从课堂的主导者向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发展,给予幼儿自我表达和自我创作的机会,并且在游戏活动中向同伴学习借鉴[3]。例如在组织学习“马兰花”的相关动作时,一位幼儿通过变化动作方位表现出动作的优美,此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夸奖和表扬。而在这之后其他幼儿也会运用变化空间方位的策略,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目的。在幼儿阶段,模仿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习惯就是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模仿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掌握基础技能,而且能够增加幼儿的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幼儿进行深入学习、观察模仿,并最后实现自主创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的过程中,不做模糊的、干扰性动作,准确描述的表现动作,边讲解、边示范,从而让幼儿充分理解动作内容,便于后期学习和练习[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生态美育音乐教学观,教师、学生与课堂三个相互独立的因素之间构成动态平衡。在生态美育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的自身价值得到凸显,真正实现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目的,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在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音乐教师既需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也需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的一体化,在潜移默化当中体现音乐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孔春霞. 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J]. 好家长, 2019(6):221-221.
[2]安翠翠. 小学生态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探究[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19(9):0264-0265.
[3]姚刚, 李华, 张美玲.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基于生态学视角[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9(3):5-10.
[4]宋德茹. 浅谈生态学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游戏设计策略[J]. 中外交流, 2017, 000(0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