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意识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郑嘉敏
[导读] 国家得以复兴的核心在于发展科学技术,怎样使学子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提升是如今所有老师都需要面对的难题
        摘要:国家得以复兴的核心在于发展科学技术,怎样使学子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提升是如今所有老师都需要面对的难题。基于此,笔者以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意识作为选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意识的策略,以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科学素质 语文教学 教学活动 小学生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中,若是只依赖于《科学》课程的教学,难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教师要想使学生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就必须将其渗入到所有学科的教育当中。对于语文这门基础课程来说,亦是如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作用,让他们从小养成以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用科学的态度来了解世界。于此,运用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展开了关于科学方面的拓展,进行一些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相关的摸索以及尝试。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兼顾学生的兴趣的培养
        对于一本优质的教材来说,思想和语言缺一不可,而在新课标中教材中添加了大量儿童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其中不乏当今的高新科技知识:《理想》一课就以此为出发点,比如地下的勘测仪器,天空中的飞机,身边每天出行的电力汽车。在展示高新技术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加上美丽的大自然。通过课本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学生们可以从书本中获取不一样的户外自然科学知识,增加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并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瑰丽。我们将视野放眼天空,在五六册的课本中,添加了类似看月食的一系列课文,带领孩子们进一步走进心中奇幻的宇宙之旅,慢慢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教材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兼顾启蒙孩子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问题,这些内容都使学生受益终生。
        此外,引导探索,促使形成兴趣。对于孩子来说,兴趣可诱使其产生好奇心,进而萌生探索知识之心,从而对科学有了向往,还可使其在科学相关的实践当中获得快乐。基于此,进行语文这门课教学时,教师在将其基础工作做好的前提下,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关于科学的探索欲望,特意设计一些与科技有关的提问,引导他们探索、思考,进而从探索当中获得快乐,以此来增强其对科学的向往之心。在《鸟的天堂》中,教师们会教导要保护益鸟。但是害鸟呢?它们在这个大自然中存活许久,仅仅是因为人类的出现,它们被人类根据是否损害自己的利益将其划分为害鸟和益鸟,但是鸟类并无对错好坏之分,他们都是这个大自然的一份子,都需要这个地球大家庭的喜爱和照顾。所以对于还尚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教师不应一次妄下断论就将孩子们的是非好坏锁定,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慢慢思考,慢慢探索。教师需不断地引导他们如何评判一个物种,让学生能够明白:大自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需要保护和热爱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地球才能更加美好,更加富饶。
        二、有机地渗透科学意识的教学目标
        对科学的热爱的教育是小学语文非常重视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第一册教学用书为例,在这本书中对这个问题有两次说明,第一次在“指导思想”中,是这样说明:“这本教科书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在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第二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中提到:“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认识事物,再结合实际,简单说一下他们长大的目标,现在如何奋斗。”很明显,这体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已经从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对汉字的理解,转移到更加具体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中来。


        三、全力指引,传授正确的科学办法
        一是培养科学兴趣。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这本书中,用童诗的形式生动形象的描述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当然,识字和认识修辞方法时主要的教学目的,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就不需要强调。所以要学会利用语文课中的科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再如,教师在讲解《月球之谜》时,若只是简单讲解文章里知识,那必然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可指引他们前往校图书馆、网络等进行相关知识的查找,使其获得更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培养,使其科学相关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在强化课内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多加阅读课外读物。做好教学指引,传授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是注意把握分寸。教师再授课时要注意巧用点拨,在成功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就不必再深入讲解其中的“大道理”。比如,在归类识字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在介绍一些农业机械时,只需要让学生知道机器收割效率远高于人力,令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朦胧即可。
??四、善于设疑,恰当存疑
        以《动物过冬》教学为例,教师设疑:文章里的小动物如何度过冬天的?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个设疑,在学习的同时也了解了有关动物过冬的科学知识。课后,可恰当存疑:同学们还了解哪些动物过冬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带着疑问去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再比如《鸟的天堂》,它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有保护益鸟的意识,则可存疑:是否就可以任意捕杀害鸟或害兽?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分享结果。这样,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科学素质更加高尚。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的同时,应试性教育却依然存在。某些教师对于科学兴趣的教导不以为然,仍然是象征性的教一些知识,划出重点范围并附上一句“考试要考”。这些不符合新课标的种种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是某些老师的思想落后,认为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句空话,将考试作为重中之重。二是老师的知识体系比较落后,对于新兴的科技类产业仍然处于迷茫状态。三是学校对于老师们的要求还停留在课改之前。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应当让老师学习高新科技知识,进而利用语文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以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意识作为选题,探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教学过程中,凸显了一些常见问题,比如个别教师仍是以传统教学为主,重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缺乏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即使为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一些普刊知识进行常规介绍,但是缺乏自觉行为意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教师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但由于知识老化,在高新科技方面仍是“科盲”,做起来力不从心。也只好搪塞过去。因而,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应该适应时代赋予的要求与责任,接受高新科技知识的继续教育,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利用语文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金塔.语文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途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46-147.
[2]陈天顺,赵诗雨.语文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3):78+132.
[3]戴正兴.殷鉴历史,展望未来——2019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重点聚焦[J].语文教学通讯,2020(03):13-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