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包含着我国古人强大的智慧,对于启迪学生思想,引导学生的精神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小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之后,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和目的就不只是诵读、基本写作等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超越知识的学习,在精神文明和思想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语文是学习的重点不是记录多少文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文字中富含的意境和韵味,通过汉字、语句和人类情感的融合,达到表达、交流、感受的目的。所以说,语文学科的学习和传统文化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当前阶段下,小学教学系统一直在进行完善和更新,教师的教学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优秀素养的形成。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辅导书籍过于依赖,教学模式刻板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文,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把这些内容教会了就达到了渗透教学的目的,更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选择诸如《小学生必备古诗XX首》《小学文言文全解》等辅导书,让学生照着参考书进行背诵;也有的教师会让学生购买一些古文书籍,让学生课下抽时间阅读,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讲到这部分内容,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现代文的讲解和分析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进行背诵或默写,然而从精神层面来讲依旧十分单薄。总的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过于依赖辅导书籍,在教学模式上过于刻板,没有达到应有的精神引领作用。
(二)缺乏内心情感共鸣,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较低
小学生是一个较为懵懂,但是敏感细腻的群体。在学习过程中,个人意识和情感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于学生的情感引导,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而是通过背诵古文等强制性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学生关联起来,而这种强制性的背诵要求,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内容产生反感和恐惧的情绪,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之前网络上有一句流传非常广泛的话:“这些古人怎么什么都要写下来啊,害得我们还要背”,估计这就是很多小学生心理的真实写照了,而这也充分说明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成功,所以才导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教学过于表面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深
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能够用于提高语文教学,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素质提升、道德观念建立和情感形成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过于表面化,形成了“阅读-字词讲解-翻译-解析-背诵”的公式化模式,教师很少会进行多方面的渗透教学,导致很多小学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古诗和文言文”,不得不说这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失误。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多媒体技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当前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抽象化的文字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感受更明确,通过字和形的转化,让学生找到传统文化学习中的“意外惊喜”,让他们逐渐产生了解的欲望,产生学习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能逐渐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形。因此,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是能够帮助我们的教学的。举个例子,在讲解《清平乐.村居》之前,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收集制作山野生活的小视频,并使用多媒体设备在课上进行播放,用动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溪上青青草”的自然美景,让学生感受一家五口悠然闲适的幸福生活,同时让学生们一起交流:你更喜欢诗中描写的生活,还是更喜欢在大城市里的生活?能说说为什么吗?诗中的一家人只有“低小”的“茅檐”,为什么作者向往这样的生活?等。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步步让学生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看和听,丰富他们的感官,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的渗透。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古风歌曲和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有“惊艳”的感觉,并逐渐产喜爱。
(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精神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学,注重表达和感受。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意识对于学习内容的吸收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观点,培养学生精神文明素养的形成。举个例子,在学习《北京的春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将课文内容简单地分为几个部分:老北京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到什么时候结束?这期间都有哪些有趣的风俗?和你老家的风俗习惯一样吗?有哪些是不一样的等,让学生充分的感受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并深刻了解什么是“千里不同俗”,并通过各种对不同传统节日及背后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节日风俗了解更多文化知识,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产生由衷的自豪感。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横向和纵向渗透,引导学生思想形成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建学习氛围,加强传统文化的横向和纵向渗透,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地影响,提高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理解的深度,引导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举个例子,在学习《自相矛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单纯地将故事中暗含的道理交给学生,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例子?之后和学生分享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探讨韩非子的“言外之意”,通过一点点的抽丝剥茧,让学生模仿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进而形成独特的逻辑思考形式,提高自主分析能力,并能够积极地进行拓展,更好的感受汉语中的魅力。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对学生的影响,从诵读方式、语言表达、衣着举止等各个方面,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谦逊、端庄、好学等品质,让学生时刻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逐渐达到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相辅相成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教学的发展更有着积极地推进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勇于开放自己的思想,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水平,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避免肤浅的知识讲授,从更深入的层面对“语文”进行诠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引导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禄树利.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J]. 考试周刊, 2019(18):41-41.
[2]马雷鸣.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2):71-72.
[3]姜懿玲.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 课外语文, 2019(15):140-141.
[4]柯丽春. 弘扬传统文化 使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 名师在线, 2019(25):16-17.
[5]肖楠. 刍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经典的策略[J]. 学苑教育, 2018(1):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