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抓好读书、抓好词句理解,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努力指导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本领,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的体现,也是阅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阅读教学整个过程中,将阅读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如何利用好每一节课有限的40分钟,通过广泛而有序的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实践中鄙人用“两抓一激一导”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抓好朗读和默读。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和默读,既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又是提高小学生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是能力,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老师就要经常运用指导朗读、默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是学习语文的起始阶短。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默读能力;要更多地通过听读体会和朗读体验来理解内容,而不是靠讲解来理解内容。因此,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抓好朗读和默读这一读书环节。要让每个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机会,要把朗读和默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得每个学生依靠在课堂上 “读”的训练把每篇课文读熟记牢,逐步培养和提高朗读能力、默读能力。正确地读,就是要求学生能流利地读和有感情地读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所谓正确,要求学生读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特别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用普通话读,要杜绝地方音;还要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能按句逗停顿地读。三要在读长句和段落之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会自然停顿。
二、抓好词句的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读课文内容,词、句训练重点抓哪些?要抓较难理解的重点词,如,古诗《静夜思》中的“疑”、“举头”、“思”; 课文《小兔和树的对话》中的“叶绿素”、“花青素”、“蒸发”、“保护膜”;。抓用词准确的佳句,如《秋天》中的“电波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叫呢!”;。抓对于表达课文内容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温暖》中的“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理解词、句外,还要学习积累和运用词和句,这是词句训练的重要方面。首先,要结合讲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新词,做到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义、记住字形、大部份能够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懂得意思,才能真正理解,才能灵活运用。而反复运用又能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促进对字词的积累。其次,要重视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句子并学习运用书中的句子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此外,熟读和背诵有助于积累语言,有助于用规范的书面语言纠正不规范的口头语言,以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激发阅读的兴趣。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就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钢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
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因此,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学中尽最大可能增加趣味性。如在教学《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从课题处设疑: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小蝌蚪的妈妈究竟去哪里了呢?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是怎么找的?……这些新奇的问题容易激发起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设疑还可在字词处设疑、在句子上设疑、在插图上设疑、在标点处设疑、在课文重点、难点处设疑,只要能找到设疑点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课教学时,学生就会“热”一下,过几分钟时间,又会“冷”下来,这时需要教师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考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时,就提出能引起争辩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时,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或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
四、教导方法,形成阅读习惯。
有了兴趣,就能使学生产生阅读欲望。有了氛围,就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首先是指导学生“该读哪些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推荐,还可推荐名家名篇等。其次是教学生“怎么样读书”。读书的方法很多,略举以下几种:一是诵读。诵读最适合声情并茂的课文,如诗歌、写景或抒情散文等。二是背诵。从语文教学实践中看,背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综合训练。背诵是熟读的结果,也是诵读遍数的积累,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三是建立个人阅读摘抄记录。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难笔头。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运用摘抄本,把阅读中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妙文段摘录下来,也可摘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广告语、对联、诗句、史料等等,以便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好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指导下培养和纠正。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划、勾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
总之,小学低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低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教师要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理解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把抓好读书、抓好词句的理解,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积极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形成。从而让小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享受无穷无尽的乐趣。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抱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