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生为本是新课改对我国现代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作为一种新教育理念,其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化课堂教学。本文指出,以问题引导式地方法能在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就语文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方式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策略展开分析。期望能进一步凸显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引导
新课改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在学生教育中强化素质教育,同时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现阶段,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断激学生主动性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同时其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育情境,提出一种通过问题引导方式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路径。
一、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实施应试教育体系,全体师生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目标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往往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有限。素质教育背景下,国家重视教育体质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方式优化,从教学目标及方向来看,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整个教学实践应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应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并展开教学实践[1]。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该教学方式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此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二、通过问题引导方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1、问题引导方式的基本理念
以问题引导式地方法落实学习主体地位,即要求教师将课堂学习的实践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其在教会学生学习方式后,由学生自主性的去读、去思、去悟、去写,这不仅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学理,而且能使得学生在揣摩、体会中,熟练掌握语文文本知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2]。需注意的是,以问题引导方试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时,应关注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即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引导问题,确保问题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问题引导方式应用的具体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其能有效地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问题引导方式的合理应用,还应注重问题设计、问题提出讨论和学生语文实践的合理把控。
2.1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一个好的引导问题,不仅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学生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结合以往语文教学实践,一个好的引导问题不仅要着眼于待疏通的内容,更要围绕课堂教学的总目标,进而能实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有效培养。在问题设计中,要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学中的矛盾点,然后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延展,以精问促深思。譬如在《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中,我减少了在课文理解方面的体温,而是围绕“排解纠纷”这件小事对学生展开提问:作者说,占据过我的心灵,却又说是一件小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他。你觉得这种说法矛盾吗?这些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并且通过相关提示和引导,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透彻,对于蔡老师高尚人格的认识更加深入,也理解了文章作者为何如此思念蔡老师,有效地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
2.2课堂问题提出与讨论
课堂教学实施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以问题引导式地方法落实学习主体地位核心。在语文课堂正式教学中,有效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体现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人文教育的综合价值,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3]。具体而言,“以问促思”不仅能引发学生生疑、质疑的提问,而且能使得学生就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在提问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萌发创新精神。对于老师而言,提问是语文教学实施的一种策略,在提问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做到“目中有人”和“心中有学生”,这样才能落实好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针对课堂提问、探讨,语文教师应注意把控提问问题的价值性。需注意的是,一个好的问题应抓住语文学习的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进而吸引每一位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际提问中,准确、恰当、适时的课堂提问还应具一定的超越性、开放性和开放性。就超越性而言,其指提出的问题要经过学会思考才能回答,而开放性要求提出的问题能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此外,问题创生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即一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感悟作出不同解答。譬如,针对景物描写类文章,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可设置“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不同特点的景物是怎样描写的”等问题;而在人物类文章提问中,可设置“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有哪些语句”“人物表现出什么品质”等问题;此外,叙事类文章可根据故事情节、精神思想、表达理念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实践回答,随后老师结合一定的契机进行点拨,确保语文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2.3夯实语言实践
问题引导方式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思维训练价值、语言训练价值及人文教育价值。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师还应采用文本“空白”的方式夯实语言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新课标教学理念来看,其将语文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要求教学实践凸显“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为关键的内容,其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就文本“空白”夯实语言实践而言,“空白”是指小学语文教材文体的空白,这些空白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确写出了,但他会引发读者思考,召唤读者对未定性意蕴空间的想象。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不仅能夯实学生语言实践,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能在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譬如,在教学中,可结合《我是一种小虫子》、《蜘蛛开店》等,安排学生进行故事续编,锻炼其语言应用能力。
结论
通过问题引导方式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一种切实有效地教学手段,将其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升激发学生的参与力度,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重要性,然后系统化的进行问题设计、提出和讨论,并夯实学生语文实践,才能确保问题引导方式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而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伟.试论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学周刊,2020(11):29-30.
[2]韩进忠.未来教室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革新,2019(12):42.
[3]李恩惠.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浅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