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进一步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实现自我创造。写作能力本身就是对于语文素养较为完善的体现。所以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的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能够独立收集写作素材,并且进行习作阅读生活等相关方面的思考,就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习作写作能力,本文将据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具体应用
引言: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增加自身的写作习题选材范围,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库,帮助学生找到真正有意义的写作材料。其也能够为了学生针对谋篇布局来打下基础,并且针对发散性思维的构建能力来帮助学生从细节方面展开具体生动者的描述。
一、思维导图应用意义
(一)提升学生写作兴趣
在思维导图工具的应用下,能够通过优美的线条以及不同的颜色,来帮助人们对关键词进行提炼,并且针对学生的感官也实现了有效的调动,让写作课堂能够变成绘声绘色,且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与思考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忘却过去习作课堂所带来的枯燥感,并且感受到写作的魅力。
(二)维护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给予学生思维最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在多个层次与角度来考虑相对的问题,并且也能够使得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与愿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创性作文。
(三)想象力的创造
思维导图的结构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相符,其根本上是从一个点或者是一个关键词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推散开来,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会影响延伸的脉络结构图,这就很适合训练与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
二、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分析梳理作文教学目标
作文教学的目标会随着目标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首先就要明确目标,并且在进行目标优化与方法确认的过程中,使其能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标准。
为了能够打好作文教学研究的基础,我们要在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当中,应用思维导图来对单元进行整体的行动目标分析,然后再将习作目标分解到课文中,按照课文阅读的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并且模仿文章的写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寻找到各个文章的读写结合训练点。
(二)分析作文教学学习者
对于学习者来说,其学习目标就是我们教学设计的目的,学习的主体始终都是学习者,也就是说在针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情感以及智力等因素来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习作教学的效率息息相关,并且也属于教学设计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决定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习者在信息当中的提取能力以及作文素养,学习动机和作文偏好等方面做好综合分析与考量,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习作能力。
(三)进行作文教学写作实践
首先,思维导图在动作描写当中的应用,对于人物的行为与举动来说,动作的描写,一定要细致才能够使得动作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所以我们必须完整的描绘每一个动作的前因后果,确保动作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束,都能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动作描写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能够符合实际情形与人物特征,不论是季节、时间、场景还是相关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都要进行结合考量。教学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针对动作描写的丰富性进行发散思考,寻找到更多丰富多彩并且可以相互替换的词,
其次,对于思维导图来说,要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性格特点以及思想品质,这些内容在人物塑造方面都显得十分的重要。从语言的个性角度出发,要确保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描写人物语言的同时要,让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年龄等方面的特征被展现出来。还有,对于人物的语言设置要尽可能的简洁而不是,也就是说只要能够用一句话来表达清楚的人物特征,以及人物自身所想要表达的事件,就不要去兜圈子。此外还要确保语言的传承性,将语言描写与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方面进行结合,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逼真饱满。
最后,对于语言的变化性来讲,人物语言的描写可以尽可能的多分段针对前后提示语的位置进行变化,而不是将提示语全部放在前或者放在后,这样才能够使得语言尽可能的摆脱,单调乏味的句式,增强自身的可读性,在交替使用各种表达形式的过程中也要运用各种方式来使得语言增加变化。要学会能够用思维导图的发散式思维来进行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梳理。
三、结束语
对于大部分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导图辅助写作实践当中,其对于学生的语言丰富性以及修辞运用等方面都,形成了良好的效果。思维导图也能够帮助在小学中段的学生对自身整体写作水平进行提升,具有着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应当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加强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茵. 思维导图在小学中段记叙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2]谢素彬. 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