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陈日深
[导读] 在教育改革后,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对话”
        摘要:在教育改革后,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 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追求人性化、创造性的新式教学理念。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等形式的对话,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有效利用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对话,从而在帮助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帮助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当然,在阅读教学中开展阅读对话时,老师需要提升自身的素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而创造性地运用对话教学策略,进而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开展对话
        引言: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个性等还未完全固定,因此在小学阶段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去正确引导学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对话”,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理解,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进行自我构建。然而,部分小学语文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对话”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其在运用“对话”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的重要意义和老师在实施“对话”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有效开展“对话”教学提出了建议。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的重要性
        1、帮助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小学生因为身体发育的限制导致其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固定,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小学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探究思维、创新思维、归纳分类等思维能力,只有具有这些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时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对话”策略,能够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积极思考课文内容,主动探索文本的含义,并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对文本内容有个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文本知识的记忆。长此以往,学生会在对话过程中逐渐形成多种语文思维能力,进而逐渐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2、帮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目充满学习兴趣,那么这些兴趣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促进学生自主积极的去学习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各个科目教学的重要人物,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而如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对话”策略的话,能够在师生对话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在生本对话中让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充分体会到语文的魅力;在具体实施对话策略时以学生为课堂对话主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让对话阅读能够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学生在参与对话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实施存在的问题
        1、语文老师没有充分重视“对话”
        “对话”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求,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话”的相关内容,并在语文阅读教学时能够对“对话”有足够的重视意识,这样才能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对话”策略。然而,根据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前没有充分了解到“对话”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在传统教学观念下在阅读教学中以知识教学为中心,以“填鸭式”教学手段为主,忽略了语文对话策略的实施。这样缺乏对“对话”重视的现象,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极其缺乏对话策略,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老师与学生对话缺乏平等性
        参与、投入、互惠这三个规则让教师与学生都成为了课堂对话的主体。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策略时,老师应该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位置上,确保师生的平等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能够敞开心扉,敢于表达。然而根据现实来看,虽然我国的教育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是仍然有部分小学语文老师保持传统的教育观念,这让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对话时没有确保师生的平等性,而是将自己放在了教育者这高于学生的位置上,这样在对话过程中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在被教育,从而会给学生一种压力感和畏惧感,致使学生不敢开口表达。这样开展的师生对话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达不到开展对话策略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实施策略
        1、改善教学观念,保持师生对话的平等性
        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逐渐现代化,老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师生策略时,老师也应该积极改善自己的教学观念,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位置上,保持自己与学生的平等性,从而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例如,在二年级学习古诗《梅花》时,在阅读中有学生会对“墙角数枝梅”提出疑问,为什么梅花会在墙角呢?他们日常看见过的梅花都是在花园庭坝中。在听见这个疑问后,老师首先可以对学生做出肯定和表扬,这说明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思考了。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觉得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呢?墙角与花园庭坝环境有什么不同呢?然后让学生们自行讨论。学生在讨论过后就会明白墙角的生长环境比花园庭坝更加恶劣艰苦,更能够体现出梅花不惧困难、凌寒开放的高洁品质。这样在对话中老师保持师生的平等性,多多肯定学生的各种想法,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才能确保阅读对话的有效性,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对话形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交流和互动的有效途径,所以对话的形式手段不应该被局限。因此在实施对话策略时老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对话形式,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对话课堂的积极性与兴趣。例如,在学习五年级的《将相和》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老师可以创设情境课堂,让学生自行组队,然后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大致相同的情境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在讨论交流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而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策略是基于新课改的大环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手段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对话”的重要性,并主动提升自身的素质,时刻铭记师生的平等性,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创新教学手段丰富对话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在语文对话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从而在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注:本文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洪.对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与策略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0):109-114+133.
        [2]贾爱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1):45-46.
        [3]沈秋.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误区与归途探讨[J].成才之路,2017(06):35.
        [4]王海英.论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5,17(09):9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