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胡昊
[导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中年级提出:“学习修改作文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对高年级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然而,这种再改作文,往往为许多人所忽视,不少语文老师循着“作前指导—习作批改—作后讲评”的思路走着,把讲评完了看作这次作文训练的结束。所教的学生呢?在老师讲评之后,不论这次作文是好是差,也算万事大吉,将老师费尽心思的眉批、总批丢到一旁。我认为这是作文教学中高消耗低效率的弊端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批改固教者之要务,然须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改其文,或文成竟不须改,仍肖济也。”他主张作文的批改效益,应起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明晓教师的批改用意。由此可见,作文批改之后,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是十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教师的批语,是对学生再修改作文的指导,然而没有再修改的实践,怎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改其文”呢?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已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此,笔者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谈一点浅见。
        一、强化意识,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于反复自改作文认识不足。有的怕苦怕烦,不想动脑筋;有的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有的“奉命修改”,就照抄一遍,不愿作深人的思考。针对这些学生的上述再修改的心理障碍,我们必须采取生动有效的形式教育学生懂得再修改的意义,强化其修改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重点要做到“三动”:
        1.教师带动
        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之上,形成对此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教师要始终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作,并把自己的习作在教室进行传阅,与学生一道评品。通过教师这种亲历亲为的表率,在学生中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自改作文的兴趣。
        2.知识促动
        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敬佩外,还可以给学生讲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通过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宣传名人有关修改文章的言录,制造氛围。如法国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名言:“多改出佳篇,华章苦中来。”颇有启迪作用。结合阅读教学讲一点作者修改作文的情况,有助于学生领悟修改的妙处,懂得文章修改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如我教到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介绍了“绿”是作者苦苦思索,反复推敲修改而成的情况。还可以结合讲评作文介绍一点名人大师修改文章的故事或本班学生反复修改习作而取得较大进步的事例,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让学生明白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励鼓动
        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强化训练,教给方法
        这种方法,一方面教师通过批阅和评点,给学生指明修改哪些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作文的修改办法。如写不具体怎么办?再观察。小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比较差。克服这一毛病,要引导他们重新观察所写的事物,或者回忆事情的经过。重现表象和情绪,跟原稿比较,看看哪些地方需要充实,哪些地方需要删去……进行思维的再加工、再整理,重新用文字表述出来。中心不明确怎么办?再思考。小学生经历少,还不善于全面地看问题,更不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写。这就需要教师在批改中或讲评中给予点拨,促其再思考再修改,做到“有中心”。不会组织材料怎么办?“再学文”。这里的“文”主要指例文和课本中对这次习作的指导性知识。小学生作文是从仿写开始的。例文起着指导学生练习同类作文的作用。虽然学生在习作前已学过,但是在习作中遇到叙事没有条理,层次不清等问题时,重温例文的谋篇布局必受启发,尔后仿效修改,理清层次甚至重建“骨架”。文句不通怎么办?学生文句不通,除了课后纠正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说过程,把事情说连贯了再写下来。学生说情况,说事情经过,说事情状态,这是把说和写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把作文修改通顺。我常用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
        1.重视重复朗读和修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得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要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不达句意。学生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还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饰、润色。学生通过朗读——发现——修改——提高这几个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2.同一题目多次练习
        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的特点,故此学生成文往往比较仓促,大多数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弊病。所以,同一个作文题,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初次作品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反复修改,培养品质
        学生作文中心不明确、语句不通等毛病,归根到底是个思维问题,学生进行再修改,要对感知的条件进行再加工,使之明确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思维,甚至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这就培养了学生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提高了作文水平,而且培养了自强不息的品质。学生在自改中重新审视原稿,改掉毛病,努力探索成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跳一跳“ 摘果”。在这个多 次锻炼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自改意识,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力量,增强了成就事情的责任感。这种品质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学好各门功课,而且推动着他们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这种品质的形成,正是塑造当代探索性、 创新型人才的积极因素。
        总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自改能力的培养,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几倍。然而,现在的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小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是教师指导性批改达到使学生能改其文的理想境地的必经之路。修改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升华”。据我多年来的实践,如此训练,学生修改自己作文能力步步增强,作文水平也步步提高。我所教的学生李建华,在全国“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多人次在省、市、县作文比赛中获奖,学生多篇作文被报刊录用刊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