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非常基础的作用,承担着让学生积累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提升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等重要的职责。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进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极大的帮助,这也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要求不谋而合。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对于中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思维能力;教学
引言
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所需要的各项关键能力,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培养各项能力品质的关键时期,对此应该从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改善。下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立足教材,找准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点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只将其看作一项教学任务,而是当作一项长期的教育目标,对此需要教师立足教材认真分析,找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点,进而合理设计课堂活动,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需要让学生不断总结知识记忆的方法,例如借助思维导图,而且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则需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深入文本认真分析,进而不断提升阅读感悟能力。对于写作教学,则要将目光放在行文结构的组织方面。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不同内容有着不同的思维能力,培养关键点,只有立足教学才能更好的地找到这些关键点之间的联系,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导读部分,其中包含了本单元文章的主要类型以及本单元教学的主要知识目标。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议论性文章,主要学习目标有:让学生能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在明确了教材的具体要求之后,再以此为依据设计具体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沿用传统的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长久的处于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禁锢,这也是应该尽快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主动思考,敢于思考。对此可以借助创设情景的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思维能力培养目标。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压力比较大,借助具体的情景也能让他们放松心情,进而主动加入,这样一来,课堂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提升。长久的实践已经体现出了情景教学法的优势,如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此时若只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则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若能借助多媒体设备加入一些具体的图片或者视频,创设出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则会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中,和文本,和作者的距离更近,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此外创设情景还非常适用于古诗词的教学中,这一类内容一般有着短小内涵丰富的特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生活阅历,但是很多古诗文中有非常抽象的意象概念,学生要充分把握,准确理解还有难度,而且往往面对这样的内容,学生会产生危难情绪,最终只是完成了对古诗文的背诵,而没有理解它的深意,在这样的现状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培养。而借助具体的情景,也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更愿意深入思考。
三、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发展思维
当前的教育应该正视一个问题,即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重要的引导。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在教学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样才是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对此需要教师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多提问,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教师能明确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这是师生之间的高质量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当加以引导,展开追问,引领着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这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开展高质量互动,合作解决各种问题,此过程中,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生的讨论过程也是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例如在《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在设计与文本相关,与生活联系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或者讨论,通过具体的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和探究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立足教材,为教学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打造高效课堂,发展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周牛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7, 000(005):168.
[2]张继恒.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 新课程:中学, 2017(4):13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