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 陈应德
[导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树立明确的德育目标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树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进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本论文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切入点,对其有效性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这一策略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能有效地助力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
        关键词:小学德育;赏识教育;差异性
        赏识教育是指要充分的肯定学生,并通过暗示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小学德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在使学生知道自身优点的同时,还要认识到自身的缺点,通过赏识教育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一、丰富赏识形式
班主任需要丰富赏识形式,除了对学生进行集体表扬之外,还应该对全班级中的好事好人进行表扬,让小学生之间进行自我表扬和相互表扬,表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学生多关心自己的同学,并且多了解他们,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出发,进行多样化表扬。4.肯定性评价。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不断提醒学生,毕竟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都好动、爱玩,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若是缺乏了一点督促,就会滋生懒惰之心。在进行赏识教育时,班主任需要注重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努力最大化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心中就有一个“我是好孩子”的印象,并且让学生带着这种印象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需要注重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课铃声结束后,很多学生还未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老师在进入教室之后,若是先表扬已经做好准备工作的几名学生,不过几秒钟,全部学生都会快速的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安静的等待老师讲课,这时教室里面的氛围是融洽的,若是老师在走进教室后,立即开始训斥学生,并且惩罚了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同样教室还是会变得很安静,但是最后班主任的心情、学生的心情想必都会很低落吧。教师需要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且教会他们学会认可自己,并且在班级管理中有针对性、灵活地应用赏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实现对小学生的素质化教育。
       
        二、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
        何为赏,赏即是欣赏和赞美;何为识,识即是肯定和认可,小学德育教学中的赏识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天赋,所以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赏识更多,而有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具有天赋如画画、唱歌等,只是教师没有发现而已,所以对这类学生的赏识较少。有的学生对美有很强的感悟能力,在颜色搭配上表现出自己的优势,有的学生对音乐感悟很深,对于听过的音乐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旋律并唱出来。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出赏识教育的作用,对学生的优点要积极的表扬,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优势转化到其他方面。针对音乐感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诗词改编成词曲去记忆,鼓励学生既然可以快速记忆曲调,那么对相关知识也是可以快速记忆的,要敢于去尝试,并找到适合的方法,这样是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学生愿意去尝试,将自己的优势在学习中发挥作用。


       
        三、在德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赏识氛围
        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尊重,欣赏和认可,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能够更自信地学习,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遇到挑战迎难而上,激发出自身的学习潜能。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赏识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要树立学生能做好的观念,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认为自己是优秀的,人们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而实际上这就是在进行赏识教育,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四、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将德育目标渗透于语文教学目标中
        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要明确一个目标:“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将德育教育目标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力求在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引领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在实现二者教育目标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三点:首先,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融入语文教学目标中,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真正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道德修养,真正成为一个君子。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目标中。学生正值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人生目标。最后,将学生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也是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以语文教材为出发点,渗透德育教育
        现行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蕴藏着“立德、立志、做人、爱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文章的特点,将德育教育完美地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文章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进而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2]。例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领其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人生目标。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德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并鼓励学生积极保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赏识教育是教育的智慧,学生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价值,进而更自信地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好心态。

[1]]沈雪芳.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来组织教学[M].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江华.浅谈赏识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