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在初中教学中占了重大比例。但是大部分学生不愿课后花时间进行阅读,即使读了也是囫囵吞枣,无法真正有所收获。那么,怎样让学生更为系列、有效地阅读课外名著?本文从激趣导读、深入阅读、延伸阅读这三方面探究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指导的策略,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更有效地指导和促使学生课外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策略
一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名著阅读十分重要。经调查,我国的中小学课外阅读时间和课外书籍阅读量远远不足。在教学中,我们更是发现学生对于课外名著的阅读意识不够强,阅读习惯未养成,阅读范围也较狭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一问题,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探讨、研究。叶圣陶老先生提倡我们进行整本书阅读,实现读了、读懂、读会。因此,我们应该将课外名著阅读指导课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二 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离不开课内和课外的阅读。阅读名著,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力,同时在学生的人文素养、个性发展、性格气质以及写作水平的提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较为片面、局限。这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课外名著阅读指导课,鼓励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实现“读了、读懂、读会”的阅读目的。
三 课外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部编版教材的编排,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实现三位一体。而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因此,在通读整本名著前,我们应该指导、引领学生持续、深入地阅读完整本名著,推动名著阅读向深层次迈进。那么,如何进行课外名著阅读教学?
(一)激发兴趣,计划阅读
心理学家皮亚杰:“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名著篇幅较长,阅读时间长,学生往往表现出抵触情绪。因此,在开始阅读前,教师应用一节课时间进行导读激趣、阅读指导(包括阅读计划指导及阅读方法指导)。
1.激趣导读,引发阅读兴趣
在激趣导读中,教师应选取能激发学生阅读愿望的兴趣点,激起学生的阅读愿望,让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作品脉络、人物形象等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角度,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建立阅读期待。以《艾青诗选》为例。我们可从作者激趣、内容朗读激趣、猜想激趣等方面引导学生对诗人展开了解,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就能在一个大的方向上为理解诗歌奠定基调,再由点及面的从诗歌中读出诗人的形象。自然而然,学生有了一定阅读兴趣,课后将更深入阅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用直观画面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海底两万里》这部影视作品,无论是场面还是人物塑造都是美轮美奂。许多学生在观看这部影视作品时对其画面有所震撼。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脑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个画面,阅读印象更为深刻了。
2.明确阅读目标,制定阅读计划
每一本名著在开始阅读前,教师应该要做好读书活动的整体规划,兼顾课内和课外。部编版教材所选入的十二本名著除了写人叙事型外,还有一本散文和一本诗集。文体特征的不同,决定了阅读重点的不同,阅读方法的不同。小说阅读重点在于情节、人物、主题;散文阅读重点在于语言、情感;诗歌阅读重点在于情感。以《艾青诗选》为例。这本名著是 1979 年艾青自己编订,其中收录了他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作品。
艾青也按照时间将诗歌分成了四大部分: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其中短缺的年份是艾青被错划成右派,被迫搁笔的二十余年。所以,学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时,要掌握艾青在不同经历的转折下,诗歌中传递的情感的不同。根据诗歌的文体特征,将本书的阅读目标明确为 :
(1)探讨诗歌意象,领会其深层含义。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人特有的艺术表达。
(3)比较阅读诗歌,领悟诗人的情感变化。
名著阅读并非朝夕就可解决。因此,在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进行高效性阅读。在明确目标后,我们还要根据名著的文体,制定阅读计划,规定每天阅读名著量,让学生课后有计划、有目的性地阅读。
(二)利用思维导图,深入阅读
名著的篇幅比较大,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容易分神,后力不足,甚至有些学生借助名著参考资料或是用名著压缩本进行粗略地阅读。这种速成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失去深厚的文本积累,失去自主思考的机会,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而思维导图这一思维方式,恰好能打破这种定势,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换位思考,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多元化解读。因此,为了确保并检验阅读效果,在阅读期间,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这一直观的思维工具,设置一些专题精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表入里,深入阅读,提高名著阅读效率。例如:《艾青诗选》这本诗歌集。课后名著导读要求我们要掌握诗歌的意象、语言、思想这几大点内容。所以,在导读通读后,我们要节选其中某些篇目,进行精读,并绘制诗人诗歌历程图,诗歌意象图,语言赏析图,对比阅读图这几个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意识,使阅读更有效。
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都是在课后进行阅读,其阅读过程以及效果都是未可知的。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让学生真正地进行阅读,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梳理、提取、解释、评价来自动生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开展阅读活动,延伸阅读
阅读活动的多样化开展,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因此,我们可以组织读书分享会,师生共读一本书或者以其它形式汇报阅读成果,在汇报交流中提高学生阅读意识,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自我阅读。另外,通过专题汇报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更加有兴趣,能够耐下心去对读物进行解析。同样,阅读体验的分享,能激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生成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产生阅读连锁效应。比如《海底两万里》。学生阅读完本书之后,心中肯定仍有许多无法解除的疑惑。此时,我们可以开展一场揭密活动。根据《海底两万里》中所提供的线索,猜猜尼摩船长的亲人是怎样死的?他为什么要复仇?他的仇人是谁?他来自哪里?……当到一定阶段时,我们再把凡尔纳的另外两部科幻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推荐给学生阅读,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最终达到广泛阅读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教学中,课外名著阅读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名著阅读指导课、名著思维导图的绘制、多形式的阅读交流会等方法,让学生进行整本阅读,使阅读更加具体、有效。这样既可以丰富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增长阅读面,也可以使学生生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以忠.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73.
[2]李鑫鹏.浅析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和对策[J].文学教育(上),2018(04):98-100.
[3]陈其林.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0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