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飞扬,奏出别样精彩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4期   作者:江思思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器乐进课堂成为一个趋势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器乐进课堂成为一个趋势,器乐教学作为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修养方面更为有效,而口风琴作为一种能吹奏的键盘乐器,易学且价廉物美,音色优美,适合班级推广使用。本文将以口风琴进课堂《送别》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审美意识三方面入手,将口风琴教学有效的引入音乐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聆听、合作、创新、审美能力等。
        [关键字] 小学音乐 口风琴 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口风琴体积小,有固定音高,音色优美,价格实惠,因此将口风琴引入课堂非常适合,不仅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学唱歌曲大大地解决识谱、情感、音乐符号等问题,在培养学生聆听、合作、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当、方法单一等,下面就以《送别》教学为例,探索学生喜欢的口风琴进课堂,让音乐课堂开出别样的花朵。
        一、精选教学内容,让音乐课堂“有内涵”
         口风琴进课堂的尝试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在选择上《送别》这一课时,考虑该怎么教、如何设计过程、教学目的又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在有感情地唱会基础上并吹奏这首歌曲。为了让耳熟能详的这首《送别》上出新意,教师需要开展与歌曲内容有关的资料搜集和方法学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上一节“有底气”的课。
        1.挖掘乐曲“内心”,捕捉音乐要素
        《送别》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是由我国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根据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旋律所填的歌词,描绘的是他和友人别离后内心的思绪万千,语言精炼,感情真挚,优美的旋律中流露出一丝忧伤之情。《送别》这首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中国歌曲这样的结构称为起、承、转、合。在四个乐句中捕捉它的内在规律,能够看出每个乐句由短、短、长组合而成。比如第一乐句旋律:5 35 i - | 6 i 5-|5 12 3 21 | 2 - - - |,第一、二小节结尾为两拍,第四乐句结尾为4拍,引导学生找个规律,学生分析曲子就易如反掌。情感是这首曲子中的关键,在四个乐句中可以找到情感变化的点,比如第一乐句的第一个小节旋律为5 35 i -|,第二乐句的第一小节旋律为5 35 i. 7|,到了第三乐句第一小节旋律为 6 i i -|,音符变高,情绪也随之变的激动,第四乐句第一小节旋律又回到5 35i -|,由刚才的激动回到平静。分析歌曲结构,抓住音乐要素,学生会更懂“送别”。
        2.寻找乐曲“光芒”,闪出音乐新意
        歌曲教学与器乐教学原来就像两条平行旋律,没有交集也没有出现在同一个课堂中,现在这两条平行旋律由于相互吸引越靠越近,两者之间的融合需要推手,需要优化整合,找出“光芒”点,两者的结合需要符合小学生的喜爱心理,融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成为课堂“亮丽”的部分。《送别》在平时都是以单声部来演唱,那么在融入器乐教学后,笔者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单声部旋律优美动听,加上第二声部旋律演奏起来必定能为乐曲带来另一种高度,在情感表达上更为丰富。在乐曲高潮部分,让学生先分开演唱乐曲的旋律,对旋律有所熟知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二声部的加入让歌曲的乐曲色彩表达的更丰满,在这二声部吹奏中学生给了乐曲色彩的创新,也“闪”出了课堂“光芒”。       
        3.借助“外援”力量,丰富音乐能量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小学二年级教材中就有出现,柯尔文手势中的7种不同手势以不同的高低位置区分开,代表7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7种音符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使音符由唱出来转变成看出来。在《送别》教学中,借助柯尔文手势的帮助,进行二声部的训练。在课前导入将柯尔文手势引进,从二声部吹相同音高开始,逐渐变为二声部吹不同音高,如第一次出示sol手势,第二次右手出示sol左手出示mi,第三次右手出示la左手出示fa,在手势转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手势音气息饱满的吹奏,这样的练习不仅加强了学生视觉能力及思维的快速变换,也巩固了气息,对接下来乐曲的吹奏提前加满能量。
二、优化教学方法,让音乐课堂“有想法”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趣”的教学设计,“有趣”的教学设计离不开优化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恰当、合适的引导,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将兴趣点巧妙的“揉搓”在课堂环节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知识点。
        1.巧用气息操,引导学生轻松唱、吹
学习吹奏口风琴,气息至关重要。气息操即呼吸练习,利用音乐旋律结合体态姿势,转变学生眼中枯燥的气息练习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旋律中短、短、长的规律跟着音乐的节拍做气息操。

教师将气息操作为课前导入,伴着音乐学跟着教师一起做出相应的动作,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座位摆成圈形,课堂上老师运用个体较大网球,让学生明显的看到球的“运动轨迹”,边吐“si”边做出短气息和长气息的方向,短气息将球递送给离自己近的旁边同学的手心;练习长气息时,将球慢速的拉成一条长弧线,气息慢速往外吐气,仿佛将球递送到对面同学的眼前,提示学生动作幅度要大,气息出去自然会流畅。通过气息操学生愉快、轻松的掌握好气息的运用,对于40分钟的课堂学习帮助非常大。
        2.善用技能操,帮助学生消化难点
每一课的教学都有重难点,把握好重难点这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在难点的教学指导上至关重要,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突破,避免死板练习,教学即需要针对性又需要趣味性。在《送别》乐谱中,有好几处同个小节连续两个音相同的地方,如:6 i i -|/  67 i6 65 31|,这两小节,由于平时的练习都是音符相同提腕换音,导致在吹奏这样的乐句时学生自然将手指离开了琴键,声音断断续续,破坏了音乐的美感。课后笔者通过反复尝试,探索出用口风琴单吐的方式可以将相同音连贯的吹奏。在吹奏同音前,先让学生用嘴巴模拟吹口风琴的状态来单吐,如:6 i i –,就用吐 u 吐来模拟,注意的是气息连贯不能断开;经过多次模拟练习,再回到琴上“实战”练习,提醒两音相同,在弹奏第二个音时手指不离开,只需用嘴换吐。这个方法的尝试让乐曲整体变的完整,歌唱性也变强了。
        3.活用“符号灯”,提高学生演奏能力
        器乐教学的乐谱上都会标注许多符号,如:指法、连线、强弱记号、反复记号等,这些符号是提示学生更好的演唱、演奏乐曲,将乐曲的内在表现出来。在《送别》曲谱中有出现指法、连线,为了方便学生弹奏,笔者将指法、音符、连线合三为一。例如,在学习第一乐句时 5 35 i-| 6 i 5-|5 12 3 21 |2 - - -|,学生要了解连线的作用,在这里连线有两种用法,第一种为气息换气,第二种为手腕提腕。为了让学生巩固提腕的动作和手型的把握,在课前导入另一个部分加入基础训练:12 34 5-|56 7i 7-|,要求手指立好,手掌支撑,在连线后提腕换指,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学生加强了基本功训练,加深了乐谱中连线、指法运用的记忆,对乐曲中旋律的演奏会更加到位,也提高了学生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三、重视审美意识,让音乐课堂“有素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音乐课堂不论是歌曲教学还是器乐教学,教会学生的不只是怎样演唱、怎样演奏,还要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审美意识,在音乐中拥有爱“美”的心灵。
        1.在聆听中提高审美意识
        音乐是听觉艺术,做一个会聆听、懂聆听的学生是课内与课外常教育学生的话语,良好的聆听习惯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啰嗦”。二声部的吹奏主次有别,主旋律要“飘”在上方,副旋律作为衬托虽然是“第二主角”,但是也有其重要作用,两者不能缺失。但在吹奏过程中,常会出现主次颠倒的情况,低声部声音过响,高声部“陷”在其中,各自声部忘记去聆听另一个声部的声音,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提醒学生音乐的主角是哪个声部,音乐出来的效果应该是怎么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请一组学生来吹奏第三乐句,另外一组学生来聆听,聆听后说一说怎么样吹奏效果更加的动听,在互相的聆听中可以快速发现问题也可以快速的调整问题,为良好的聆听习惯打下基础。
        2.在合作中加强审美意识
        器乐进课堂不是为了教技能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谐”为目的,以器乐教学为载体,在合作中加强审美体验。口风琴进行全班教学,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感受能力也不同,想让40多人吹奏出的声音仿佛就是一个人在吹奏,必须要求状态调整、齐声协力,掌握好乐曲中的每一个节奏、旋律、速度,跟上每一个“脚步”,通过齐奏训练逐渐过渡到二声部的训练。《送别》的三、四乐句是二声部,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旋律不同,有几小节节奏也不同,如:高声部为 67 i6 65 31|2 - - -|低声部为4 6 3 1 |2 - -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层次感,教师进行示范,学生感受二声部带来的美感。在吹奏前首先让学生将旋律跟着教师口风琴分声部演唱,将旋律中的节奏和音符演唱准确,再让同学分小组练习,互帮互助,互相提醒,进入实际合作时,有了基础合作吹奏出来的旋律变的更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合作的快乐,慢慢学会分辨音乐的“对与错”。
        3.在精致中升华审美意识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是需要的,“吸收精华,学会精致”是升华审美意识的重要表现。《送别》全曲从重点到难点的分化解决,学生可以有技巧、有合作的、有情感的吹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除糟粕,取其优点,但在全曲的情感表现上可以升华到更高层次。例如,学生完整吹奏《送别》,在前两个乐句的吹奏情感中可以给学生注入歌词的含义,有长亭、古道、晚风、拂柳、笛声,这样的一个氛围平静、美丽,在吹奏中可以用mp的音量去吹奏,与三、四乐句形成对比,将乐曲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熟悉的程度上将情感进行升华,乐曲意境描述清晰,学生的审美意识也能进一步提高。
口风琴进课堂,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最复杂的综合刺激,帮助学生识谱、演奏、创新、聆听、合作、审美等能力的加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修养等更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更多学生喜欢、适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2]江有标.器乐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3(6)
[4]杜疆.浅谈口风琴对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效果的改进[J].青年文学家,2013(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