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立体”课堂 提升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4期   作者:叶淑洪
[导读] 课堂是一个神奇的场域
        摘要:课堂是一个神奇的场域。教师在此将自身知识的积淀、审美价值取向等融合在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中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调动已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学习体验、交流碰撞、实践内化,建构和完善具有个性特征的的综合素养体系。而教科书是课堂的凭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载体。教科书在编者精心设计下,在课堂这一动态生成的场域中,影响着师生双方。
        关键词:构建;核心素养
        统编语文教科书在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编排形式上有如“习作单元”“策略单元”“文体单元”等诸多创新。提出“语文要素”“阅读与表达并重”“三位一体”等指导实际教学的核心概念。这些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在编者的精心安排下,以螺旋上升的梯度分布在每一册次各单元之中。一线的老师如何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用好教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笔者结合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立体”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语文要素:课堂的有效抓手
        统编教科书语文要素是骨架,课文如血肉。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鲜活生动的文字中体悟作者是如何准确描述、表达情感、展开情节的。
        如《桥》这篇课文,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学中以此为核心目标组织教学。紧扣“老汉是一位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读课文1-23段,从体会“洪水如魔的恐怖——人们的惊慌失措——老汉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这三处情节和环境描写,老汉“一座山”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勾勒出。在24-27段老妇人祭奠丈夫和儿子,委婉地点出两人的父子关系后,引导学生再次回头读:“老汉揪出小伙子——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推了老汉一把”这两个情节,“一揪一推、一瞪一推”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之处。老汉揪出小伙子,因为老汉是村党支部书记,心系全村人的安危,如何在洪魔肆虐的危急关头,由一座窄窄的独木桥,救出全村人的性命,在生与死的关头党员必须体现应有的担当。是责任!是使命!是一句掷地有声的“党员排在后面!”,即使是儿子也不能例外!当最后剩下自己和儿子时,老汉是一位父亲,父爱如山,在生与死的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而小伙子这一角色在课文中描写的文字虽然特别少,但也是烘托老汉形象的关键!一方面烘托出老汉的无私,一方面“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是小伙子贪生怕死吗?如果是贪生怕死,为什么到了最后,小伙子要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这是一个关键。引导学生联系最后两段“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作为老村支书、老党员的儿子,他不是孬种,那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父亲在这场和死神博弈中,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家里有一位老母亲,他不能即失去丈夫,又失去儿子!小伙子走是因为爱,不走也是因为爱!至此,老汉这一普通又神圣,冷静又温情的形象缓缓的在学生心里定格。
        二、品读体悟:学文的必由之路
        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各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翻看教科书(包括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几乎都是关于“读”的,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给予学生必要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如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二)》朗读指导的片段:
        师:这要用到一个秘籍——“扮角色”。这个时候,你要把自己当作织女。


        生:“快去找爸爸!”
        师:好多了,高级水平怎么讲?请看大屏幕:快——去——找——你——爹——!
        师:理解吗?说来听听
        生:王母和织女都是神仙,她们一飞就飞远了,他和两个孩子之间有很远的距离。
        师:对,讲出距离感,这就是高级水平。如果我来讲我不是这样讲,因为我是高级水平!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讲的吗?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课件:快——去——找——你——爹——!
        师:理解吗?
        生:理解。
        师:说来听听!
        生:因为王母和织女飞得很快,离孩子的距离原来越远,孩子听到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弱。
        师:对,一起读读。
        生:快——去——找——你——爹——!
        虞老师的朗读指导可谓是,这样的朗读指导,巧妙地把学习带入故事情境,无需更多语言,学生就能轻松体会如何读出距离感,学生读的趣味盎然,自然学得轻松愉快。
        三、阅读链接:课程的重要构成
        统编版教材三位一体(精读、略读、课外阅读)的课程编排结构,是落实课标强调的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因根据教学情况适时、适当地链接有效的课外资源。
        如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二)》中,学生对“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这一句产生质疑:既然民间故事具有“幻想奇”的特点,牛郎披上牛皮都可以飞,为什么却飞不过王母的天河?教师引入《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一段“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你波浪怎样大,总是漫不过去。”学生读后豁然开朗,原来故事之中还藏在如此精彩的省略!这一引导之后,学生马上就补出情节:“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只见牛郎飞前一尺,天河就宽一尺,牛郎飞前一丈,天河就宽一丈,牛郎飞高一尺,天河就高一尺,牛郎飞高一丈,天河就高一丈。”这样在重点处适度拓展,既是让学生对重点句的表达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也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策略的有效指导。
        “胸有千壑”自从容。只有全面把握统编教科书编者意图,才能在课堂中准确把握教学脉搏,拨开迷雾,使学生在清晰、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国勇,唐启焕,黄云龙.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立体课堂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8):61-64.
[2]罗荣源.关注“长、宽、高” 构建立体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02):27-28.
[3]胡青玲.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中职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的策略[J].职业,2020(10):69-70.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8年度开放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尚美语文’教学研究”(编号MSX18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