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维度把握做到“两个维护”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4期   作者:王宏
[导读] “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摘要:“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首先要从历史中认识“两个维护”,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关键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两个维护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反对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17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过的跌宕起伏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两个维护”深刻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领袖集团理论的根本观点,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性锻造而形成的独特优势,升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党治国治军所取得的宝贵经验。
        一、国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只存在72天的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政权。1871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指出,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没能建立起力挽狂澜的权威领导,没有能够形成众望所归的领袖核心,是导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党的统一、维护党中央权威,注意发挥领袖的作用。他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领导职务而称之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要使无产阶级能够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而这正是它的主要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就必须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他强调:“共产党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近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成为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党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正是在列宁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领袖集团理论的指引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领导苏俄人民战胜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的武装干涉,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共领导苏联人民,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恢复和发展经济,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的国民收入比1913年增加了12.67倍。丘吉尔曾这样评价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但是,从1953年3月5日至1991年12月26日不到39年的时间,苏联,这个有着2240多万平方公里、横着欧亚两洲的广阔疆域的强大国家,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令人匪夷所思的解体了,苏共亡党亡国了,苏联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很多俄罗斯学者经过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苏共亡党亡国使俄罗斯经济和社会发展倒退了几十年,就是到现在俄罗斯国力也没有完全恢复到苏联的水平。对于这件大事,不同阶级立场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但是“解体之谜”是什么?对此,见仁见智。斯大林之后苏共党中央一直没有解决好领袖集团的顺利接班、保持稳定尤其是集团核心的“高素质”问题是政界、学界公认的“解体之谜”的主要答案。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创立到1935年1月的14年艰难历程中共犯了4次错误,经历了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和1934年被迫战略转移两次惨痛的失败。但是,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始,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大道,胜利结束了长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住了一些“天灾人祸”的严峻考验,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万多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万多元,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生产总值才只有170多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27美元。前后对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对此,邓小平同志深刻、系统总结过。十五大报告对20世纪中国历史作了一个概括:“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参与、并领导了20世纪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改造开放的“总设计师”,见证了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风云变幻,极其丰富的长时间的革命斗争实践使他成为中共历史上系统、全面、科学思考并提出关于党的领导、党中央权威、党的领导集体核心等党建理论的第一人,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领袖集团理论,他的观点和认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深刻和正确的。他说: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没有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是真正成熟的。我们党的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他指出:“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这话讲了几年了。”“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
        三、领袖集团核心人物形成和确立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回顾苏共的历史,自斯大林之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不大懂马列主义”的赫鲁晓夫通过利益拉拢、无情打击那套逐渐掌权,此人执政的最大特点就是开了理论完全脱离实际和思想严重僵化的历史先河。其通过苏共“二十大”“二十一大”“二十二大”制造思想混乱,全盘否定斯大林,提出“两全”“三和”等反马列思想,固执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空想“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等等,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后来成为苏共掘墓人的戈尔巴乔夫等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官僚主义思想严重”的勃列日涅夫通过密谋夺权而掌权,此人执政的最大特点就是导致苏共的官僚资本主义集团正式形成。据估算,在他执政时期,苏共核心官僚主义集团的人数达300多万,这些人的基本特点就是裙带关系、腐化堕落、僵化停滞;苏共各级职位和公职都是可以买卖的;苏共党政干部和普通人民群众收入差距达30至44倍,等等。经过年老体弱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共2年多的过渡期,苏联迎来了被西方看中且暗中支持的终结者“两面派”戈尔巴乔夫。此人执政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心想着“根本改造整个大厦”,积极进行定向爆破式改革。在“改革”搞乱经济使民怨沸腾,大量调整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使自己的人到位后,其和同伙们就开始对苏共动“大手术”和革“命”了,1986年2月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1987年正式发表《改革与新思维》;1988年第一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目标;1989年发表了题为《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性变革》一文。至此,他终于露出了其“庐山真面目”即确立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后的历史就“按部就班”地推进着直到1991年12月26日结束。反观中国,好在我们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下了坚实基础,好在毛泽东之后出了个“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一文中最后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很好地团结。只要这个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即使是平平稳稳地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关键在领导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告慰邓小平同志的是:您以后的历届党中央都坚持您的理论,继承您开创的事业,践行您的政治交代,中国是“风景这边独好”。现在管党治国理政的接力棒交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面对国内外各种颠覆势力的干扰和破坏,面对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怎么了?向何处去?”的种种聒噪,面对党内腐化变质现象日益严重的执政考验,面对国内外对“中国军队能不能打仗?是姓党还是姓国”的各种交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仅从减贫数据来看就令世人惊叹,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这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这是党领导人民对人类世界的贡献。如此巨大的发展,如此巨大的成就,本质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信仰马列主义,崇敬革命先辈”的党性修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最有理论力量,最有组织经验”的领袖能力、“宵衣旰食,夙夜在公”的实干作风产生了“人民对领袖的尊崇,领袖对人民的感召”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他是建国后出生的从群众中走出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习近平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岗位都超前谋划、真抓实干;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再从河北正定到福建,以至后来从福建到浙江再到上海,每主政一方都政绩卓著。厚实的人生阅历,丰富的革命实践,复杂的斗争历练,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根基,锤炼了他非同凡响的伟人气魄和领袖风范。

                                                                                                                                                                                                                                                                                                                                                                                                                                                                                                                                                                                                                                                                                                                                                                                                                                                                                                                                                                                                                                                                                                                                                                                                                                                                                                                                                                                                                                                                                                                                                                         
        综上所述,“两个维护”有着深厚的历史依据,关乎旗帜道路方向,关系党运国脉军魂,必须要深刻认识、强化认同,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央视网,2020年03月07日.
[5]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N].学习时报,2017年7月28日.
[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李慎明,陈之骅: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宁吉喆:中国经济再写新篇章(经济形势理性看)[N].人民网,2020年1月22日.
作者简介:王宏(1980年8月1日- ),男,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