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全国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高职生创业能力教育。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高职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偏低等问题突出。本文坚持依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通过梳理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深挖现行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对策,切实改善高职生创业成功率低、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
【关键字】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后,逐渐放缓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步入“调结构稳增长”时期,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向创新驱动转移,因此,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就业辅导方向等教育体系改革也在向“创业能力培养”导向转移,这是适应新时期新常态高职教育必须做出的转型,但在不断尝试探索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说明新常态下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仍需提升与完善。
一、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始于2015年,受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影响,加之市场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为推进创业教育,教育部还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在此号召下,很多高职院校增加了创业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甚至为高职生开辟了专门的创业平台,在多个层面都进行了原有高职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一方面,在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坚持“以生为本”构建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将创业教育、能力测评、教育理念“三位一体”同步融入教学过程中,使高职生既了解自己为什么而学,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又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实践技能的缺失,优化创业教育过程,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对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动态等方面的把握较少。另一方面,对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原有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合作机制,加强企业对教学工作的参与度,以便帮助高职生了解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为营造自己的职业蓝海奠定基础。但总体而言,这两种教学探索都存在不足之处,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能力训练模式,还应回归高职生的创业能力挖掘上,以便培养机制更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新常态下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们身处新常态环境下,需要主动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把握市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现状。而当前高职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偏低等问题突出,结合创业能力要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缺乏事业心。高职生的执行力较强、学习刻苦,特别在完成实践性学习任务时,往往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很多高职生仍然停留在“一招鲜,吃遍天”的职业观,而没有切实融入全民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中,也没有规划适应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道路。
二是缺乏责任心。最为典型的是自律性差,在学习方面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心,也缺乏自我管理,学习过程中情绪起伏较大,缺乏韧性与毅力,而这些恰恰是创业者必备的品质;另一方面缺乏对集体的责任心,表现为团队协作能力不强。
三是缺乏行动力。这一点是制约很多创业项目落地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很多高职生拥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尤其在理工类实践性较强的行业中,高职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但对于所从事行业或技术中发现问题的思考能力相对薄弱,且发现了问题也难以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的思考过程本身就是发现商机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创业的过程。这就使得很多创业项目仅仅停留在高职生的脑海中,而没有得到落实。
四是缺乏创新能力。与缺乏行动力一样,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
高职生的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是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缺乏大胆想象创意,也缺乏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生缺乏创新意识,对行业现状趋于满意,很难找出行业漏洞,或者将创新错误定义为对传统的否定,而忽略了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局部改革这一特性。
五是缺乏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并不仅仅是动手实践这一个层次,而是扩展到事业发展、创业项目落实等多个层次。这是对创业者综合执行力、综合素质的总结。而高职生往往习惯性地将实践实训类技能狭隘地定义为实践能力,实际上忽略了管理实践能力、经营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实践能力等方面,这同样是思想意识认知薄弱的体现。
四、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完善对策
为适应新形势,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应针对创业能力要到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第一,政策引导、环境营造,激发高职生的事业心。从高职生普遍缺乏事业心的现状来看,需要从政策引导入手,通过营造创业氛围,激发高职生的事业心。这既需要校方调动整合教学资源,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才能多管齐下,营造出高职生毕业走向创业之路的大趋势。一是政府出台相应的城乡基层帮扶政策,尤其针对高职生支援基层技术创新发展、进行自主创业给予适当税费优惠或减免政策,使高职生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走向创业;二是加强政策宣传,使高职生了解国家对高职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从而激发更多高职生投入自主创业洪流;三是学校继续加大创业教育类课程的课时占比,同时增加创业实训课程和心理疏导课程,甚至可为高职生提供创业后一年的免费心理咨询辅导课程,以帮助高职生树立事业心和创业信心。
第二,增加拓展课程,培养高职生团队协作能力,强化责任心。从高职生创业面临的困境中可以看到,责任心缺失是一个重要性问题。创业拓展类课程包括团队协作、人际沟通、思考力训练等多种课程,强化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观,并增强高职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沟通能力,激发高职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责任心和对创业集体的责任心,以便使高职生自主创业。
第三,构建智慧平台,强化创业行动力。再好的创业项目也需要落实,这是很多创业项目夭折的原因之一。而智慧平台的创立,将行业动态、市场需求等重要信息筛选后推送给高职生,既为高职生节省信息分析时间,又起到了创业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职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创业项目推送到平台上,以便寻找适宜的投资方。这种智慧平台类似于创业项目跳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职生的权益,也推进了项目落实。
第四,创业孵化教学模式,为创新创业提供思路。鉴于高职生职业经验尚浅,行业流程敏感性不强等问题,可采取创业孵化教学模式,与社会创业孵化类机构合作,吸纳高职生参与创业孵化项目的研发或执行工作,以便使其迅速了解行业,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和创新思路,通过借鉴学习成功案例,激发高职生结合自身行业进行创新,从而走向创业之路。
第六,构建校企协同发展平台,加强创业实践训练。正如上述讲到的智慧平台,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创业项目,以吸引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生在校期参与创业项目,这样提前积累创业经验;而另一渠道也可以由高职生发起,将自己的创业项目推送到平台上,学校教师进行创业实操辅导,以帮助高职生说服投资者,为自己的创业项目争取发展机会。而这一过程也恰恰是创业的实践训练。
在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也将成为未来指引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高职生必将走向创新创业之路,才能成就自己的职业蓝海。因此,培养高职生的创业能力刻不容缓,也必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进行升级完善。
参考文献:
[1] 崔蕾. 浅析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辅导员工作为视角[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93-95.
[2] 彭小亮, 陈奕强. “新常态”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人才资源开发, 2016(10):65-65.
[3] 王平, 韩菡, 尹昌美,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析[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1):56-60.
[4] 穆晓娇.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 职教通讯, 2016(14):33-34.
【作者简介】孟祥鹏,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