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学情的“点学课程”开发的校本视点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4期   作者:李君挺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章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到底该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如何有效推进,既链接今天又提升明天呢?……我们团队以“任务驱动、策略导学”为抓手、以“全息评价”为导向进行研究和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点学课程”。
【关键词】校本课程    任务驱动    策略导学
       
        小学数学学科中很多知识点具有鲜明的特点,但融杂在一节课中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一些必须的基本学习技能无法在常态的数学课堂中得到合适的练习机会。我校数学课改团队正在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积极思考着:到底该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如何有效推进,既链接今天又提升明天呢?……我们数学课改团队组以“任务驱动、策略导学”为抓手、以“全息评价”为导向进行研究和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点学课程”。
         一、“点学课程”开发的亮点
        小学数学“点学课程”建设以基础性学科内容和学生基本素养习得为主阵地,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小学数学“点学课程”建设遵循“尊重差异、赏识个体、开放教育、多元发展”的原则,尽可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追求课程的丰富性、开放性、整合性;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数学“点学课程”的实施,构建多元、整合、创新的课程,再加上富有童趣的板块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化学生评价,以“全息评价”为导向,促进学生扬长发展、个性化发展。
        (二)提高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任务驱动、策略学导”为抓手,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逐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范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断地得到了提升。
        (三)提高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学习,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学生汇报。可以说数学“点学课程”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学习和能力提高的独特环境。给了儿童一个锻炼语言能力的舞台,可以积累他们的经验,帮助他们增进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从会讲到会补充讲再到会质疑讲,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二、“点学课程”实践的策略
         (一)重组时间
        按照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规定,1-2年级每周26课时,每课时40分钟,一周总课时为1040分钟;3-6年级每周30课时,每课时40分钟,一周总课时1200分钟。学校课程改革中,调整课时方案如下:长课为40分钟,微课为20分钟。基础性学科课程均为长课;点学课程为微课,主要用于落实《数学点学课程》、《口语交际》、《阅读指导》、《艺术鉴赏》等课程。
         (二)开发学材
         1.组建开发团队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个组织保障,因此,从学生需求、开发能力、策划指导等方面考虑组建了《点学课程》开发处(图1),
                                                 图1:
       
       
       
       
        学校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的课程领导小组。学科专家委员会成员兼任课程组成员。数学课改团队负责课程的管理与策划。
        (1)课程研发小组
        成立以业务校长为领衔,数学课改团队、教研组长为骨干,其他特长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明确研究的意义,负责数学“点学课程”资源收集的指导工作、学材的开发和编写。
        (2)课程视导小组
        有效的过程督导与检查能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展开,学校成立由上级专家和教务处人员组成的课程视导小学,每学期对数学“点学课程”进行一次视导,包括课程的开设、实施,以随堂听课、学生访谈、教师座谈、家长随访等方式全面了解,根据视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进行课程再设计。
        (3)课程评价小组
        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学力社团考核。
         2.丰富课程学材
        (1)整合
        选择怎样的学材才合理?比如二年级的《对称图形》一课。我们曾经多次展开激烈的讨论,团队中有人认为应该把各种有关对称素材都放里面,也有人认为素材要既能回顾二年级学过的又能承接本节课的,最后通过探讨整合我们选取了这几张图片,                             既能让学生欣赏到对称美,又能回顾二年级学过的对称现象,还能承接今天提升的对称知识。图片选定之后对于图片的排放顺序我们也考虑了很多,从大自然的水滴一条竖的对称轴,山水风光的一条横的对称轴,雪花的多条对称轴到脸谱艺术的对称轴及标志、国旗的对称轴,层层递进,细细入微。              
        (2)多元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对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比较大,学生对于丰富的数学学材的接触和运用,将会使其数学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提升、数学应用各项潜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由此,我们想到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开设也应该是多元的。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以多元化的特点为基础我校开设了3类数学课程,分别是:趣味游戏类(数独游戏、有趣的数迷、扑克牌中的数学、数学IQ题等)、策略类(画图策略、倒推策略、换个顺序思考等)、链接课本类(余数的旅行、百数图、轴对称图形等)……
        (3)创新
        在学生的身边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教学资源,但它又常常是“藏在深闺无人识”。比如我们中国的扑克牌文化。“越是简单的知识,越能体现数学的本源。”扑克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52张扑克牌中,有2、3、4、5、6、7、8、9、10、J、Q、K、A这几个数字,在这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中却有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我们团队运用扑克牌的数学知识以及其趣味性、操作性、实用性强等特点,开发了有关扑克牌的数学校本课程。
         3. 编写课程学材
        素材丰富后我们还在迷惑:怎样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怎样编写以学为本的学材?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编写了50多课学材。我们编写的学材有《百数图中探奥秘》、《100的旅行》、《轴对称》、《奇妙的数形结合》、《扑克牌中玩数学》、《余数的旅行》、《数独游戏》……
        (1)板块构思
        编写的学材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材版块的设计我们是这样构思的:每一课的教材内容分为4个版块——“课题版块、例题版块、任务驱动版块、链接课外版块”。课题版块包括年级、课题内容。例题版块包括例题呈现、方法指导、知识背景介绍等,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任务驱动版块主要以任务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我要完成的任务。链接课外版块主要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文化或者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整个版面还印上学校的吉祥物,富有童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具配套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的体验操作领悟,我们还配套设计了一些学具,我们为了这些学具的设计也煞费苦心,包括盒子的选择、大小、功能,我们找遍了各个文具店以及淘宝是各种小店,其中《百数图中探奥秘》的盒子中间的隔板是另外加进去了,为了刚好左边放入百数图,右边放入一把剪刀及几支水彩笔。当然,我们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制作了配套课件。
         (三)实施策略
        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改革,前沿课改的方式缺少有效的载体。我们采用“团队合作、名师引领”的方式,吹响“任务驱动、策略导学”的课改号令。我们通过增加多维的数学课程学材,通过多维的策略指导,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维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教材“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1.任务驱动
        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学习知识的载体,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任务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设计任务时,教师首先分析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在总目标的框架内细分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具体任务的实施一步步实现完整的学习目标。
比如学材《扑克牌中玩数学》:我们根据扑克牌是长方形的直观特征,设计了任务一:四张9各自旋转180,和原来一样吗?任务二:玩玩24点,讨论“难题”。 任务三:“用不多于四张扑克牌摆一摆,看到正方形”。
        “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以任务引领课堂来导学,以任务解决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学的主线,通过任务的解决来完成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让学生的素养得到了提升。
         2.策略学导
        “策略学导”是指教师给学生具体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然后采用各种有效的策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衔接,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
         “策略学导”能体现教师的主角地位;“策略学导”是教师教学的“智慧”;“策略学导”能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
        “任务驱动,策略学导”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一个跟一个成就感的产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所适从的局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任务驱动,策略学导”的课程改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表现积极。学生会发言会思考、会补充讲、会质疑讲。课堂从讲解型变成了交流型的课堂,让交流型的课堂成为常态。
         三、“点学课程”跟进的评价
        评价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课改的成效。为适应和配合学校课程改革,学校建立了以促进学力发展为导向的全息评价制度,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调整方法,促进自身的学力发展。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方城小学学力课程“全息评价”方案》,对学生在校的行为实行量化评价,记录在《我的成长足迹》中。
        (一)评价工具:梧桐学分卡
        (二)评价记录:《我的成长足迹》
        每位数学教师必须制定数学“点学课程”评价标准放置在教室后面“我的成长足迹”台的对应的插兜内,评价标准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科特点自主制定,提倡学科合作,鼓励班级、年级统一。每周记录学分,每学期举行一次数学“点学课程”考级和竞赛,学生通过考级将获得金梧桐奖或者银梧桐奖,分别对应的学分加分为15学分和10学分。
       
        (三)检查反馈
        学校将组织人员定期到教室后面的“我的成长足迹”台上抽查学分记录情况,并作及时反馈,做的较好的老师将在教师培训学习时间作专题讲座或实地参观。
        “课改如新笋破土,蓬蓬勃勃寸寸有节;改课若春雨润物,细细微微滴滴入心!”每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有主动进行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特点、课程开发的原则特征进行开发。目前,我们学校虽已踏上了校本课程实施的顺利征程,但还是以边实践边探索的姿态趔趄前行着,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校本课程创建为抓手,勤于实践,不断探索。
        “点学课程”开发,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石悦   小学特色建设中的校本课程开发--以S小学为个案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 霍菲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以“数学活动”为主线     内蒙古师范大学
        3. 方凌雁  在行动研究中生成,在区域推进中发展——萧山区校本课程开发多元化模式的实践探索 浙江教育科学 2004年第1期
        4. 徐艳颖  大连开发区一中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