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不断提高,教育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的教育可以说是关乎学生这颗小树能否长直长高的教育。在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心理逐渐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慢慢形成,因此,初中的教学必须跟随新时代改革的步伐,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学生是祖国新长成的花朵,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着祖国未来的昌盛,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中法律意识得培养。本文主要论述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的培养,就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初中教师的法律培养教学有良好的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
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培养尤为重要,它能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性,所以,要想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学习,教师就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在不断的互动中将知识进行有效传递。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做到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1道德与法治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核心素养”这个词在现如今的教育界早已屡见不鲜了,究竟何为“核心素养”呢,相信还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概念有些模糊。核心素养是指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大框架下体现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优良品格和一定的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只是进行教学的基础环节,更深层次的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也就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公民素养等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必备的能力作为重点,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愈加重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优化。通常情况下,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广大教师需要通过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能够在日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老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直接决定着教育的结果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对自己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与优化来达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2.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课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就需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一能力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在“少年的担当”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时下最热门的话题“老人摔倒应不应该扶”为学生进行讲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2014年春晚由沈腾和马丽主演的小品《扶不扶》,以此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小品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行组织排练,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观看过程中的感受和启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从中认识到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和考虑问题。
2.2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新课改提出,教科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并能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初步的引导学生体验式学习。这种形式的更改有助于学生培养核心素养能力,在教师安排的教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们一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全面展开,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在课堂鼓励学生们知无不言,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通过前后两排为一个小组的探讨形式,相互交流意见,求同存异的同时让学生们拥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积累学习经验,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例如,在《尊重自由平等》这一节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的学习生活环境,对教学课堂的效果进行初步的预估,开展“判断不平等事件”,“如何尊重”两当面的活动。在课堂开始前,以最近几年出现过的未成年人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创造学习氛围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认知判断这些行为是不是正确的,从而辨别出不尊重自由平等的行为,之后让学生们自动成为小组对行为进行讨论,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让学生代表轮流对探讨结果进行阐述,以此完成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2.3坚持立德树人,提升专业素养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品德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良好的品行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教师要能够做到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加深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进而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实现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培养。“立德树人”不仅是传递德行,更是对正确为人处世态度的发扬。例如,在对初中一年级《敬畏生命》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其中涉及的对生命的歌颂和尊重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传递,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时间、勇于承担的意识等,进而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此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做到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如在对一些涉及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化,同时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2.4回归课堂,拓宽教育途径
要想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培养,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一引导者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对学生道德学习的指南针,同时也是品德塑造的加速器。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对于学生品德塑造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道德与法治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对自己的品行进行规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集中于课堂教学中,将课堂的价值变得更高。此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能够对其进行一个细致的规划,通过将规划的逐层完成,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道德和法治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将知识进行不断的验证,使学生认识到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都是能够在生活中得以验证的,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理解教师的职责,然后在不断的沟通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能够有理有据,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说服学生,使他们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
结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和优化以达到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具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必胜.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文理导航,2017(25):72-72.
[2]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53-53.
[3]张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德育,2017(1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