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是指引我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明灯,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应有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思想上还是身处逆境和顺境之中,我们都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恒心。
关键词:志向 磨炼 坚持
李白在《行路难》中曾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中暗藏着的内涵,便是自身的志。古而至今,未曾有不立大志而成事者,反而有“有志者,事竟成”之论不绝于耳。志为何?我自认为在李白的《行路难》中便有极好的体现,纵使他自知行路难而多有慨叹,纵然百般磨难是道不尽也说不清,他心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与自信也屹立不倒,“志”便也就在言语中透露。
人生立志,先从“志”说起。古人对“志”的解释,是认为“心之所指曰志”,也就是指人的思想发展趋向。当代汉语对“志向”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未来的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决心。”理解了“志”的含义后,我们对“立志”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所谓立志,就是立下未来的人生理想。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有自己的志向,如一生忠心报国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宋代雅士林微亦一生致力于为国家分忧,却因重重阻碍回归山林之间与山水作伴。文人文天祥立志与国家共患难,面对敌人从不退缩屈服,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名句,让后人感慨不已。毛泽东在《七绝·呈父亲》中所说:“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一个人的志向,代表着自身以后的路途前景,没有志向,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眼前皆是一片朦胧,便会在其中迷失自我。若犹如那文天祥般的志向,一生做一个围绕自己志向而去奋斗的人,社会之风便会调转了一个方向,清新怡人,心畅神怡。
王勃《滕王阁序》里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其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在一次霍金的演讲结束后,一名女记者向前询问霍金:“您是否觉得在轮椅上被病魔所毁掉了一生?”霍金用身上仅能活动的三根手指,艰难地在键盘上敲出一段话,“我并不这么觉得,因为我还有自己的志向,我能用还能运转的大脑和三根手指,为世界的科学研究出自己的一份力”。在霍金的想法中,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年老且全身几乎瘫痪而埋怨,他感谢这副身躯让他自己凭着自己的志向去打磨自己,凭借一己之力为世界作出贡献。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成功者总是那些有目标的人,鲜花和荣誉从来不会降临到那些无头苍蝇一样在人生之旅中四处碰壁的人头上。
琼.菲特说:“信心和理想乃是我们追求幸福和进步的最强大推动力。”志向犹如那黑暗中的明灯,犹如那茫茫大海中的灯塔,犹如那广大世界中属于自己的归宿。莎士比亚曾说:“我所立下的志向,对于我所创下的成就有很大的因素”。这正所谓志向是如此之重要,每个恩都应该清楚自己想走的路,立下属于自己的志向,在通往那条道路的途中,纵使荆棘遍野,风吹雨打,也要披荆斩棘,冒雨前进,像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磨炼自己的心志,坚定自己的志向,往雨后天晴的世外桃源走去,一生努力不会白费,一生艰苦终将到达终点。
我想,如李白一般,志是孟子“欲治之为盛世,舍我其谁?”的骄傲;志是周恩来总理幼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志是佛所言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不畏之心……志是理想,是信念,是让人骄傲的,是始终不渝的,是铿锵有力的。
为何立志?许多人在听了毛主席“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一番言语后,曾有这样的问题。
其实我认为,不少人在悄然之词,便已立下了不渝之志,并为之奋斗,且因之发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君不见,在我们享受岁月静好之时,立志守卫祖国与家园的警察早已捕回一批又一批的毒品和贩毒者,处理了大大小小的事件,救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君不见,立志救灾助民的消防员时刻活跃于火灾现场,数次在天灾人祸中负重前行,挽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君不见,同样立志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许多科学家离开时不忘初心,归来时不染纷华,这才有了新中国挺直腰杆的底气……无论大志小志,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也正是如此,才有名人言:“人类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人若不立志,便容易有“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正是因不立志,才会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言。因此,青年将立致远之志!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从不缺乏信念的领导,人生的目标。而作为年轻一代,坚持不懈在浮躁的人心厦有限的弥足珍贵。
身为千万年轻人中的一员,应该亦有自己的志向,只是这志向仿佛遥不可及,这并不是我千人的悲哀,若志向没有长期的坚持,没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强烈感受,那么我想,这种“理想志向同自身能力不成正比”的悲哀大概全世界白日梦爱好者都深有体会。
然吾辈须有志向,也应知实现志向的征途中,最不缺乏的便是艰难险阻。这是应该坚持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废。
愈近中流,人愈疾累,挺过最难捱的日子,自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果。
不仅青年人要坚定志向,即使人过中年,也要坚定自己的心之所向。
苏轼一生漂泊,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高尚情操,不是在坚定志向么?杜甫虽屈茅屋,衰老多病,也仍不忘心系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不也是在坚定志向么?陆游病卧僵床,人已年迈,仍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冰河铁马入梦来”的爱国诗句,亦是在坚定自己的爱国志向。
身为社会中的成员,不论我们是否仍年轻,都须有志向,坚定志向。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曾度过那段沉默的时光,是那些日子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才能大放异彩,实现自己的志向。实现志向就像登上一座险峻高耸的山,开始是没有异感的,但越朝高处攀登便会觉得越困难。我们在遇到荆棘丛林时,不要去躲避,把它开辟成森林;遇到沙漠时不要慌张,要积极寻找水源。
以志之锤,锤炼自身。实现志向,需做行动上的巨人,敢想敢做,且矢志不渝,方可成就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鲁迅曾说:“不满是年轮,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不自满,即为志也,前进致远也。中国青年当以奋斗填满“志”的内核,以“致远”为目标,将“不可能”化为“不,可能”,不必听自暴自弃者说的话,就令萤火一般发光发热,方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古时多少英雄豪杰以此磨练自身,锤炼自己,世代相传,传递之火不会熄灭,反之会越来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