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培养,静待花开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4期   作者:黄婧
[导读]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对于部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而言,
        摘要: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对于部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而言,父母的陪伴相对较少,所以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应密切家校联系,利用新型研究成果“亲子作业”促进亲子关系,增加亲子互动从而有效促进孩子发展。
关键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亲子作业;家校合作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质量不仅影响儿童当下生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儿童发展,这是一项事关我们世界未来、民族希望的伟大事业。
                                            ---《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
1 案例基本情况
        小恩,男,7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该生喜爱读课外书,思维活跃,但语言表达能力有缺陷,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需求,一个学年下来不能识记班级其他学生姓名;清洁卫生方面有不良习惯喜欢将纸片撕碎扔在课桌下面,中午就餐时经常会将咀嚼过的食物拍成饼状扔到其他小朋友碗里;上课时注意力完全不能集中,不能执行老师下达的学习指令,甚至几次出现偷拿其他小朋友东西的现象。
2 案例分析
        按照传统的眼光来看小恩确实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孩子:成绩不好、卫生习惯不好和同学的交往也不好,该怎么办呢?本着“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的理念。我决定要和小恩的妈妈好好谈一谈。
小恩的妈妈说自己是大龄生育,在小恩之前有一个上四年级的女儿,因为父母忙于务工,无人看管,小恩的姐姐被火车碾压生亡了。所以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父母格外的宽容和疼爱,但因为平时忙于务工没有时间看管又怕儿子重蹈女儿的覆辙,在上幼儿园之前,小恩的父母每天都将他一个人锁在家里,小恩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不会于人相处的性格,语言表达也不流畅不连贯了。
        由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一个根本角色未成年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心向---全力改善生存条件,所以家长的时间成为制约亲子互动、参与学校、孩子成长的现实问题。小恩就是典型的列子,其实,亲子之间的互动,是随迁子女在陌生城市中建立归属感的重要基础。我突然想到了“亲子作业”这个研究。
3 转变方法
        孩子的学校生活与生命质量一直是学校改革的关注点,促进学生成长的立场,是最朴素的人类情感的表达,是相关政策与理论建构的基础,更是促进我们反思、推动我们实践的唤醒之力与创造之力。因为促进家校合作至关重要,亲子作业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家校合作活动之一。


        亲子作业设计的前提是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成长轨迹,在活动效果上做到有利于正确引导家庭教育,有利于促进孩子进步,最大程度上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发挥家长的教育潜能,促进家长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实现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了解到小恩在家喜欢唱歌,家里有个小商店的特点后,我给小恩妈妈布置了三项亲子作业:1、文化类:亲子朗诵;每天请小恩的爸爸或者妈妈抽出15分钟的时间和小恩一起朗诵今天所学的课本内容,这样既促进了亲子关系,又复习了课本内容。2、社会类:亲子商店;小恩的家里有一间小百货商店,小恩妈妈说孩子非常喜欢去店里玩耍,甚至要求在店里做作业,我建议小恩的妈妈每周末的时候可以让小恩去店里玩耍,但是是有要求有目的的玩耍,请小恩帮助妈妈做售货员,主动询问来客需要购买什么,告诉来客商品价格,并在十以内的加减法中由妈妈主动示弱,寻求小恩帮助,请小恩算账。3、艺术类:教爸爸妈妈唱歌;小恩妈妈说孩子很喜欢唱歌,孩子父亲在从事电器维修的过程中曾替孩子淘回一个带话筒的小音箱,小恩高兴时总忍不住要拿出来唱唱,我建议小恩妈妈在每周的音乐课后可以主动询问孩子今天音乐课所学的内容并教爸爸妈妈唱,一方面增加亲子情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孩子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另外我还向自己提出了三点要求:
3.1 激励为主
        学习及清洁方面我们先降低对小恩的要求,只要他有进步哪怕离其他学生的正常表现还有很远,我也表扬他,发给他奖励,并且在给他的奖品上都会贴上他的名字,一方面是告诉他这是他独有的奖励,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老师及家长辨别是否是他私拿了其他学生的东西。
3.2 密切家校联系
        针对小恩父母在教育中过度的宽容和溺爱,我专门请小恩的父母在上课期间悄悄来到教室门口观察小恩的表现,看到心爱的儿子在课堂上左顾右盼、甚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理会老师的学习要求时,小恩的爸爸妈妈都流下了伤心地泪水,趁热打铁我告诉了小恩妈妈:欺骗和溺爱不可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密切家校合作,多陪伴孩子才是真的为孩子好。
3.3 一对一帮扶
        不仅如此我挑出班级里学习、纪律、自控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轮流和小恩做同桌,在课堂上提醒他听课,在课堂下监督他的行为习惯,形成正式的帮扶小组,在小组见比叫谁的进步最大,小恩也逐渐被同学们所接纳,到期末考试之前的最后两次模拟考试时语文数学双科都上了80分,撕纸片、拍饭饼、偷拿同学物品的现象也消失了。在某个很普通的一天他突然主动敲门来到我办公室,匆匆把一张白纸放在我桌上流利地对我说:“送给你,老师。”我打开那张纸上面是歪歪扭扭的笔记:“老师我爱你非常爱你。”
参考文献
[1]刘琪、杨雄:《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2017年72、73页
[2]李家成:《在家校互动中实现教师的文化引领》,《班主任》2014年第七期
[3]育苗小学:《以专业的力量创生家校合作新局面》,《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8期(AB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