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里一个个新的时代课题亟待我们去研究与解决。作为高校思政教师所要面对的新时代时代课题首要的就是如何面对新时代里“00后”年轻大学生,他们性格鲜明而张扬,他们完全成长于网络信息化时代,他们在新时代里或笃定或迷惘或从容……,面对这样的时代新人如何教导他们、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启迪他们并将其传承于他们,如何把家国情怀植根于他们心中……等等问题都具有崭新的时代性。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则首在于为师者,特别是我们高校思政教师更是应负起主要责任,发挥出中流砥柱之作用。本文笔者从儒家“君子”视域试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的修己与担当问题,以修己与信仰、真诚之信仰与立志、立志与担当为三个主要的研究维度,试图从中传统优秀文化出发,结合时代特性,就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的修己与担当问题进行一种深入剖析。
关键词:修己 真诚之信仰 立志 担当
卢梭认为“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一件,就是教育人的事业。”别林斯基曾谈到“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之幸福握在他的手中”、“教育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在新时代新时期亦是如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有了新的变化、新时代大学生也与以往大学生有着迥然不同的特性,故而,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教师其实远远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这么简单,正如:孔子尝言:“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50叶圣陶讲“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陶行知亦云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地步”。 2016年2月习近平在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由此可见,古往今来,教师的一言一行之重要性不可替代独一无二。对于新时代的思政教师而言,引导学生穿透迷惘,修身正己,找寻信仰,立志成人,不忘初心与理想,担当学生们建功新时代的人生导师的重任更为紧要也更为迫切。如此,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的个人修为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的担当意识同样提出了更为具有时代性的迫切要求。如此铸就出的新时代大学生才能真正承接“少年强,则国家强”之宏愿,也只有如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尧天舜日”之社会才有坚实之基、动力之源,才有可期之日。
(一)修己与信仰
谈到修身正己、立志成人之源,我们首先要回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华夏第一位老师、儒家创始人“天之木铎”孔夫子那里去传承那优秀的君子修己立信、君子之志,如此方能筑牢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知”“行”之根基,方能有可能修己渡人、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优秀榜样。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19有子强调,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一个人在家里对待父母兄长的态度与品质定会延展到社会上为人处事的种种言行之中,所以,儒家强调“君子务本”成君子的教育是源自根本上的教育,是发起于原生性的家庭教育。要想成为君子首要在根本上好好努力,稳固根本之基,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修己做人之根基,于整个人生而言,修己二字则是人生之根基,修好己,人生的正途才会随之展现开来,修己之功夫,强调君子应把修己作为根本根基给稳固住,人生的正路才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会水到渠成走向“本立而道生”的理想境界。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庆幸的是近些年国人已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譬如很多父母从小教孩子诵读经典文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国学经典,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大家认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修己地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里的修己其实已经不仅仅指的是个人国学知识储备的多少问题,其实它是关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的理解与传承,从这个角度,当下国人实乃是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修炼,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文化上的修己,这也是建立文化自信,建立华夏信仰的根基所在,试想如果我们连我们自己先贤圣哲好的思想、自己的传统和自己的价值观都不了解,就去学外域之文化,一方面不见得学的透彻,另一方面,恐怕本末轻重掌握不了,学到了最后忘了自己的根本所在,以致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丑态百出。所以有子讲“本立而道生”是一种多重维度、多重层次的修己之为。而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师,则更应修身正己,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发自内在的文化信仰,自身有了君子之正,有了君子般的信念与敬仰,方才能学高为范,身正为师。然而,立本之识易知,立本而后修成君子之道难,修君之道又首在省己,所以才有: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请教孔子如何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孔子说:要无忧无惧,要在自己反复反省自身时仍立得住、站得稳、无愧无疚。在《论语·子罕》的第二十九章中讲到,“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86在《中庸》里讲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不忧不惧之人即拥有仁与勇二德性,而要做到既不忧愁,也不恐惧,就应该内省不疚修己要求,儒家很强调自我反省这种修己形式,对君子修己成人更是强调自我反省的关键性。现实中,芸芸众生不反省的时候觉得自己总是对的,甚至是完美无缺的,一旦反省,才发现其实很多地方自己有失偏颇,甚至做错了,只是别人不计较而已。孟子也曾经常提到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事情想不通,找不到解决方案时,我们当反求诸己。正如孟子举例,射箭不中应找寻自己的问题所在,而非寻思靶子位子放错了地方。这些都在说明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孟子还引述孔子的话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反省自己发现自己是对的,就算外面有千万人反对我,我依旧会坚毅的按原计划走下去。更有曾子言: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日反复省察自我,为别人办事尽力与否?与朋友来往守信承诺与否?传授给学生们的道理,事先践行佐证与否?这是一种严谨谦虚的反省自查。
“反求诸己”还有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自我内在的修炼,如果反省自我是在求知的层面,那修炼自我就是在求行的层面了。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里君子 “无所争” 的心态跃然纸上,但如果形势所迫不得不争,也要如比赛六艺之射技一般,礼兵结合:不论输赢比赛开始时结束时都拱手作礼,彬彬有礼,不失君子之风。君子“无所争”是因为君子追求的非外争,而是内争:是一种自我的提升与自我的修炼,与自己比赛,而不是跟他人竞赛。与外在比,与他人比,常常越比越痛苦,越比越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而与自己比,则恰恰相反,会越比越幸福,越比越能找到自我,找到信仰所在,直至游刃有余不惑于实然世界之中(这与庄子逍遥游之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因为内争实则是一种内修修己的过程。儒家君子视域中,很少有对外争、竞赛、外侵杀戮……的关注,他们深信这些方面的快乐亦或幸福都终将是短暂的,只是一时之快感。他们目光是更长久的竞赛,是更能对未来影响深远的不断的自我提升的德行修养,他们深信与自己竞争,不断的自我超越,在这个领域的成与败才是最重要最有意义地,也更是天下有识之士都在践行的。
《论语·述而》第十一章: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4]60被赋予重任就当殚精竭虑、尽力而行,将个人抱负与政治任务相结合,伯乐不遇时则厚积薄发,安静修己,以待时变。此章中孔子还说:手无寸铁就去击杀猛兽,无船无筏赤脚就想渡过大江大河,稀里糊涂丢了性命却不知悔改的人,吾不与其同行。要找就要找居安思危,谨思慎行,擅未雨绸缪能辅助运筹帷幄者同行。这里孔夫子讲的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修己,修自己团队的整体实力。在孔子眼里,抱负无处发挥时的修己不仅仅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蓄势待发,他更强调一种精神上的完满以致成为“天爵”。《论语·雍也》第十一章就记载孔子对颜渊的一段溢美之词:“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5]51颜渊生逢乱世,生不逢时,物质生活积极贫困,一竹筐饭,一瓢冷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他却不改变自己的底线、原则和道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6]116,并乐在其中,用贤哉回也开头,用贤哉回也结束,可见作为老师的孔子对颜渊的高度肯定与发自内心的赞赏之情,这种溢美根本就是因为颜回有内在的修养,有自己的信仰与原则,他的快乐就藏在他的修养之中,藏在他坚守的信仰与原则之中。从古至今“寻孔颜乐处”寻的也就是那修己的不变信念,寻的就是那深藏于心的信仰、底线、原则与道义。在修己的道路上,也许颜渊虽不能至圣人之境,但心向往之。有人说颜渊是在躲避事实,不思进取安平守旧,其实颜渊的安贫乐道之精神,师兄弟各奔前程他却静观天下,岿然不动,岂是常人能做到,颜渊不但没有逃避,反而直面“邦无道”之现实并积极借这机安贫乐道修炼自己,展现出儒者精神觉定的伟岸雄姿。在当下人类物欲横流,思想荒芜之际更是熠熠生辉,弥足珍贵。
回到实然的现实世界,我们不难发现修好了己才有合适的位子,先有良驹,后有伯乐,先有修己,后有正位。正如《论语·雍也》第八章中阐述的: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7]49-50拥为政才智之天子垂询有执政才略之卿,可有具从政才能之大夫,孔子说:子路“果”子路关键的时刻,勇敢而果决,如能将其安置在合适岗位上,定能大放异彩; 子贡“达”,子贡见识广达,内外通达,分析问题通透,是从事外交事务的好苗子。冉有“艺”,冉有多才多艺,故而综合能力好,安邦定国正需要。尽管如此,孔子担心学生自满,以“具臣”和“大臣”之差来提醒学生们从政路上仍然要不断锻炼自己,修炼自己,才能拥有真正的定国安邦之才,才能不忘来时的路,才能不丢出发时坚守的初心,信仰的力量就会生发出来指引人生。
(二)真诚之信仰与立志
有信仰者往往深藏大志,有信仰者因为有所信,所以仰星空之志而行。其中笃定的诚意是连接信仰与志向的内核。朱熹在他所著《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提炼出“诚意”为八条目之一。真诚之要不言而明,其实“诚意”并不仅仅只是内容之一,它更是八条目之核心所在,于“格物”、“致知”、“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言“诚意”皆是其力量始发之源,格物致知首要是诚心专意之发端,并在诚心专意的修持下下功夫才会有真正的格物致知之果,正心、修身之要恐怕首要还在诚意之心作为根基。“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不在局限于对一人一体的诚意,而是跋升到对家国天下的诚意,这种诚意更为宏大是一种更大的爱与善,是一种愿以身许国的诚意之心,更是优秀传统文化润育出的伟大志向,这也即是信仰、诚意与志向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在新儒学王阳明那里强调心即理也是这个缘故,在其心学名著《传习录》中就阐释了诚意: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守衡再三请。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8]39守衡问:“《大学》中的工夫其实就是诚意功夫为主,诚意的工夫也就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又回到了儒家忧国忧民星空之志。当然在这个家国情怀的大厦之下,王阳明也观照了个人层面的诚意问题。守衡问:又有正心工夫,有所忿嚏好乐,心就不能中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先生说:“这一点需要自己思考、体会,明白之后,就能理解未发之中了。”守衡再而三地请教于先生。先生说:“为学的工夫有深有浅,刚开始若不肯专心致志去好善憎恶,又怎么可以为善除恶呢?此专心致志就是诚意。这里王守仁所阐释的是专心致志的诚意,这种诚意表面上与传统儒家的真情实感之诚意有所不同,实质殊途同归,若无真情实意怎会专心致志。如此两者有着共同的诚意之基。信仰发端处的诚意,即是立志前行的第一步。诚意之心、诚意之情就是信仰的源泉与立志的发动机。
现实生活中,舞蹈弹唱莫不如是,如果乐手、演绎者、舞者、歌者没有真诚的心意,就不能把音乐内在旋律之弦外之音,舞蹈所要表达的人间烟火、百姓劳作之美,歌词背后故事之动人表现出来,听上去就总会缺点什么,总觉浮在水面,这缺的正是诚意之心、诚意之魂,这沉不下去的原因也在缺乏诚意之心、诚意之魂。动情之演绎与纯技术性之演绎的“道器之别”跃然纸上。古有周公制礼乐,这礼乐是周公创制的外在社会轨制,其诚意之情感才是内核。如果只有外在轨制的规定,而无诚意情感作为内核,恐怕八百余年的周朝历史难以为继,恐怕孔夫子也不会苦苦追寻。
孔夫子构筑“仁”“义”之架本质上的共同内核还是在诚意二字上,“仁”强调的是真诚的心意,只有真诚,才能由内心生发出力量,才能爱得深沉。 如果你真诚的话,见到需要帮助的柔弱妇孺,皆有恻隐之心并会付诸行动,而不会在乎旁人的眼光或看法。因为有真诚之心意在,因为这种诚意驱导的是让人主动去做该做的事,其他的就处无所谓的位置。孔夫子之所以特别强调诚意,就是孔夫子在礼崩乐坏之际洞见到了,礼崩乐坏背后人心散乱必有征兆——诚意的丧失。诚意失,信仰就是空中楼阁,信仰无,大志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行动力可研。一社会人与人之间,如果所有人都行礼如仪,却没有任何真情实感,都是虚情假意,一社会之个体对家国天下也是虚与委蛇,无所谓于家国的诚意,就无所谓于家国的情意,就无所谓于家国的忠意,家国情怀的星空之志就会早已被束之高阁。那这社会离礼崩乐坏定不远矣。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又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9]17礼、乐并非只是玉帛、钟鼓之类具体器物与声响。从这里我们再次见到于礼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诚心真意,而不是外在形式或外在的具体器物。《论语》有“仁者安仁”的境界,只要真诚由内而发,便会产生力量,就会只问是非,只问善恶,自然而然安心地去做该做的事。《易经》有 “闲邪存其诚”,只要真诚,就会跟邪恶势不两立,由此可知,人性向善,立志行仁。可见孔子思想重点和基础也在于此。
从儒家视角,我们发现修己与信仰相伴相生,相得益彰。修己是建立信仰的量的积累,信仰的树立则是修己的质的飞跃。这里反复谈及修己、内省、信仰,就是担心年轻人、新时代大学生在新时代里全面开放的发展大潮之下,恐有定力不足之时,被错误思潮左右,忘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忘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之不易。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髓陶冶新时代大学生不失为一种既传承又启智的良方。这一重任就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义不容辞该承担的。
(三)立志与担当
明代大儒王阳明就志向相关问题进行过细致讨论。首先关于立志阳明尝言:“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10]16只要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对此能够不忘记,时间长了,心自然在点上凝聚,这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天理的意念常存,能慢慢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而达到的。又有言:“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11]19-20先生说:立志用功,就像种树一样.刚开始只有根和芽,还没有树干.等它长出树干时,还没有长出树枝。(如此类推)树先长枝,后长叶;先长叶,然后才有花和果实。起初种下树根时,只管栽培浇灌。不可去想它的枝干、叶子、花和果实什么时候才长出来。空想有什么益处呢?只要不忘记栽培时所用的功,那还怕树长不出枝干叶子、花和果实吗?培育学生也是这样,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他们个性鲜明,热血沸腾,如果我们高校思政教师没有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也极易被不良思潮影响,甚至被利用。正因如此,我们高校思政教师要做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要努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务实耕耘、不忘初心、踏实肯干的优秀品质,直至进入他们的血液之中。这样新时代的大学生才会“本立而道生”,他们才能行稳致远。这都是传统儒家精神中对担当与志向的深刻领悟,一种真切的踏实的实践论性质的向志而行。其次,阳明对于志向之坚守应有的态度,也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12]18坚守自己的志向像自己心痛一般,你一心都在疼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由此足见,持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如阳明先生有关《孟子》中志至和气次的问题的回答:“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13]29先生说:志向所达到的地方,气也会达到的意思。并不是(朱景先生说的)‘志’是极致,‘气’是其次的意思。持守志向,那么养气也自然而然在其中。无暴其气,自然而然也就持守住志向了。孟子为了矫正告子理解上的偏颇,所以采取二者都要照顾到的方式来讲。当然再大的志向终归要落实,要有实践性,要踏实肯干,可操作性,阳明也是务实不务虚。譬如“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晳说来,却似要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如何?”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之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14]19孔子的门人在一起畅谈志向。子路、冉求志在主持政事,公西赤志在主管礼乐,不管怎么说都有实际用处。而曾晳所说的,似乎是玩要之类的事,却得到孔圣人的称许,这是怎么回事?先生说:“前面那三位执着的意思太浓了,有了这两种倾向,就会偏执于一边,顾此未必能顾到彼。曾晳的志向没有太浓的自我着意,正合《中庸》中所谓的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前三个人是汝器也的有用之才而曾哲是‘君子不器'的通达之人。但是前三个人的才干各自卓然有成,并不是世上那些只会空谈却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孔子也赞扬了他们。有担当者才有立志的根基,担当意识是持志且高远背后的逻辑,而弘仁行仁以致匡扶天下,救济家国,救民于水火的儒家核心诉求则是他们担当与立志背后的信仰。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儒者的毕生夙愿,是他们的志趣之所在,家国情怀的高远志向背后即是儒者发自内心的担当意识的强烈责任意识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给予新时代大学生的就应该是新时代的社会担当与务实的志趣。相比在先秦时代,那个时代的老师们诸子们在用他们的正确价值理论为当时的青年们指引正途,消除心中迷惘。特别是儒家常常用譬如“仁”为核心的概念为当时的时代青年们塑心正行。《论语·里仁》有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5]28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孟子有言:“道二,仁与不仁而已”以及孟子的大丈夫言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在阐明“仁作为一种担当的重要性,不行仁,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行仁,那就是大丈夫的人生了:在富贵时不迷失,在贫贱时也不丧失志向。可以说先秦儒者君子弘“仁”行“仁”即是他们对社会担当的体现即是他们立志成仁的实践,因为他们这种“仁”是家国情怀之“仁”,是有强烈社会责任之“仁”。担当意识的觉醒导致立志的高远,儒家君子人格的伟大志向又促使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充满道义与担当精神。君子之梦,是他们如此如醉的、乐此不疲的追求,记得孟子尝言“子路闻过则喜”,子路觉得又找寻到了可以改进之点,一旦改善则离君子就更进了一步。故而,子路听说自己有过失之处,常常十分欢喜。由此可见,纵观千年华夏主流思想精粹,无不强调个人于社会于国家于民族的家国担当意义,在这种宏大而真实的担当意识作用下,催生的高远志向又一代又一代的激励着华夏儿女砥砺奋进,走向未来。
于现代社会而言,特别是新时代的中国而言,为家国天下敢于担当的大仁,为新时代社会建设贡献绵薄之力的宏伟志向,做当代有责任担当之君子之道并未废弛,这个时代使命落在了高校教师身上,特别是高校思政教师身上,因为新时代高校青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更是这个国家的未来,他们身上蕴藏着的是新时代建设所需的磅礴伟力。那么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首要则需明白的一点就是儒家“君子”精神的内涵意义在新时代有了进一步扩充,于新时代而言,新时达的儒家“君子”精神首先在于师德。习近平主席要求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凯洛夫以为教师必须具有可作为学生模范的高尚的个人道德意志品质。成尔逊认为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中心人物。《尚书》言:“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6]150。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言而喻。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作为自然人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德才兼修。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要按照一定社会公德的要求而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具备足以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成长的品德修养。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了解国家的政策与法规,不仅要懂法,而且要模范守法,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其次新时代之儒家“君子”精神的内涵意义应该如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大考察时强调的: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有理想信念,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体现了思想育人的导向:有道德情操,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体现道德育人的导向;有扎实知识,这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体现了知识育人的导向有仁爱之心,这是教师从教的职业所需,体现和谐育人的导向。
(四)余论
钱理群教授在《语文教育新论》谈到:我觉得教师们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孩子们留下神圣的美好记忆,哪怕只是一个瞬间。你能够留下那一个瞬间,这就是你的价值体现。你不能左右这个孩子今后的命运,但是,至少在你教育他期间,能给他美好的瞬间。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师的作用于此异曲同工,我们给予新时代高校青年人修己作用下的完整人格,信仰追寻下的高远志向,敢于担当意识影响下的家国情怀,传此“道”之过程就是我们给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美好瞬间”。必将深深影响着他们,在他们心中种下自信、笃定、真诚、善良、爱家、爱国的正义之火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德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德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我们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更是处处事事都应“严于体己”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更要有远大的理想、城实谦逊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素养。本文以修己与信仰、真诚之信仰与立志和立志与担当为三个主要的研究维度,就是强调一种从个人意识到家国天下意识的某种嬗变,这种嬗变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有的意识成长,只有有了这种嬗变个人修为才会趋向完满,也只有有了这种成长个人才会生发出爱家爱国爱社会的强烈担当意识和责任感,与此同时,修己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而是一种个人与家国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史林.论语 [M] .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150.
[2]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
[3] 杨伯峻,杨逢彬.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86.
[4] 杨伯峻,杨逢彬.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60.
[5] 杨伯峻,杨逢彬.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51.
[6] 史林.论语 [M] .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116.
[7] 杨伯峻,杨逢彬.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49—50.
[8]陈明,王正谷,继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39.
[9]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
[10]陈明,王正谷,继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6.
[11]陈明,王正谷,继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9-20.
[12]陈明,王正谷,继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8
[13]陈明,王正谷,继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29.
[14]陈明,王正谷,继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9.
[15] 杨伯峻,杨逢彬.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28.
[16] 史林.论语 [M] .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150.
[17] 傅佩荣.论语300讲:上[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 高海波.中国哲学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7.
作者简介:胡斐翔,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师,党政办综合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