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小课题"教学法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4期   作者:李学
[导读]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集开放性与操作性于一身的应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其与传统学科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摘要: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集开放性与操作性于一身的应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其与传统学科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作为依据高新科技技术与实际应用需求发展而来的学科,只有不断展示教学课程的开放性、教育性才能使课程价值获得更大的提升。本文从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展开论述,探讨“小课题”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小课题;
        小课题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小课题学习法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其要求学生以已经掌握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完成环境交互与构建活动。在“小课题”学习法框架下,教师可打破“不教不学”的尴尬局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一、“小课题”教学法的教育价值及内涵
        传统的教学理论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为一个“跟进”的过程,在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之后,学生才能开展学习活动。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当教师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时,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引导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全面展示出来。而“小课题”教学法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颠覆: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下,其强调依靠创设情景、教学互动等方法完成相关任务,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和支持,学生的独立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占比更大,在讨论、合作之后,其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经验与教学知识构建完备的知识框架,实现教学理论的活学活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开展教学活动,依靠环境、资源的相互配合完成对应的教学任务[1]。与传统的理论授课相比,“小课题”教学理念将复杂的教学技能分割为独立的整体,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区块中培养自身应用并掌握相关技能的能力。“小课题”教学法的出现为“对症下药”式教学方法的推行提供了必要支持,在“创新、应用”理念的支持下,教师可通过模拟实际情景、构建生活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取得技能、素质、水平的多元进步。
        二、应用“小课题”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一)设置研究课题,导入研究方向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环节,“小课题”教学法能够将复杂的教学理论分离开来,根据“课题”的单一定义完成对应的教学计划,通过适当延长教学周期,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小课题”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在于“引导”,与较为常见的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相比,“小课题”教学法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与教师的教学方向重新规划教材思路,从更广阔、更复杂的视角把握教材内容,积极完成相关教学任务。
        教师应根据“小课题”教学法的基本思路设定学习计划,在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之后,从调查结果中把握教学问题,并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以基础计算机技能的相关教学为例。

教师可围绕“小课题”教学法给出“基础技能学习”的教学课题,为学生下发对应的学习任务。在学生根据课题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改造,提出新的教学构想和处理方法,并为学生设置对应的课题,使其能够根据课题做出对应的学习规划[2]。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积极的掌握相关知识,“小课题”教学法的主旨应该与课题范例相互配合,以此来突出新的授课内容。
        (二)论述相关课题,开展课题实践
        “小课题”教学法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应按照课题案例的开发计划制定教学方案,通过划分、展开等方式发挥小课题的应用价值。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利用“小课题”引导学生,使其对当前的教学工作做出回应,在积极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开展新课程的授课教学活动。
        以基础电脑软件的相关应用为例,在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过程中,针对各基础技能的教学工作比较复杂,教师可设置“探索课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开展实践活动。在“小课题”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当中,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单纯模仿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层次: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课题学习活动与模仿、观察为主,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其发起自主设计、课题范例学习等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导入创新。
        (三)加强课题交流,建立课题互动
        在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学视频进行展示,选定具有较强的可参考性、可延展性的教学方法来论证当前的教学工作。教师可利用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点击、拖动等基础知识,也可利用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技能水平发展。
        在“小课题”教学法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教学问题,与固有的教学理论相比,“小课题”教学法将一个版块分为多个教学点,从而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围绕课题中心发起交流活动,开展学生对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管理,提出具有指导性、点拨性的学习建议,并为学生预留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使其能够进入到良好的学习情境当中。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环节,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其创造力与探究力也在逐步显露出来,教师应积极加强个别辅导,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互动,在建立互动机制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引申、拓展,使其利用已掌握的教学知识不断培养并提高各项学习能力。
        结束语:
        “小课题”教学法是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回应,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指正及监督作用。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互动意识。“小课题”教学法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是比较复杂的,教师应细化教学理论,适当延长教学周期,为学生创造吸收相关信息知识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黄淑珍.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初探[J]. 中国电化教育, 2002, 000(005):41-42.
        [2]李井辉, 邹龙朱.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激趣教学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8, 34(12):31-32+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