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古时候的诗歌里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教育过程里假如可以掌握诗歌的这个特性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推进学习进步。这篇文章研究的是怎样指引学生从色彩感知方面着手去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色彩美。这篇文章主要从色彩感知、古代诗歌的缤纷世界、色彩领悟与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育三个方面来研究诗歌教育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内审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诗歌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色彩感知;高中古代诗歌;应用
引言:古代的诗歌重视诗与画的融合,所以在诗歌里可以表现出特别的画面感觉,表现出比较出彩的诗画世界,所以在教育的时候就要指引学生来对古代诗歌里的色彩感觉进行领悟,让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诗歌里展现出的色彩世界,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技能。
一、基础色彩教学,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在教给学生如何感受古代诗歌的色彩时,为了可以让学生在看到诗歌色彩的时候可以有特别的感觉,就要让学生了解关于色彩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对诗歌色彩的创作重点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看到色彩词的时候,可以很快的理解诗歌中暗含的含义。在古代中色彩既可以表达人们的主观感觉,还预示着地位的高低,例如:在周代,红色被人们当作正统的象征,到了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帝王衣服的主要颜色,但是从隋朝开始将黄色作为正统的颜色。除此之外,色彩拍拥有性格的特点,黑色可以代表正直,黄色表示善于征兆,而白色就表示诡计多端等。所以,在进行诗歌教育的时候,老师要指引学生来感受诗歌色彩暗含的美感,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领悟诗歌中的内容。
二、总结文章主旨,多次阅读领悟美
古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通常并不仅仅描述诗歌中的色彩,而是经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寓意。很多诗歌只可以大体了解主要内容,是不可以深入探究的,所以为了领悟诗歌的主旨,了解作者的感情世界,就需要多次阅读这些有色彩字的句子,在多次阅读中学生最终可以理解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中国诗歌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通常比较注重心里感觉。但却忽视了形式。这也就个多次阅读供给了依据,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里来感知色彩词的作用。去领悟中国文字的整合魅力。
三、进行大胆想象,冲破束缚体会美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里,需要经过非常多的想象来理解标题,如果不进行构想。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单纯的学习字词,是不能很好的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在鼓励人们要进行构想,让学生经过自我构想来了解诗句里出现的景象,特别是含有色彩的诗句,画面感非常强。老师在教育过程里,可以经过讲解与诗句相关的画面让学生体验到美。
四、重视吟咏诵读,体悟诗情
诗歌拥有音韵的魅力,这也就说明诵读是最好的鉴赏方法。朗读是诗歌教育里的重要步骤,诗歌里轻松愉快、郁郁寡欢的感情转变,高亢急促、低回舒缓的节奏变化,学生只有通过多次阅读才可以体会到,就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吟诵,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的意境,深入了解诗人在诗歌里注入的情感。在自由的吟诵过程里,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感,得到了美的熏染;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得到启示,在教育过程里,课堂就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展现自己,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让他们真正加入到课堂活动里,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促使他们可以真正的感悟到诗歌的感情。
五、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俗话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引导学生揣摩意境,需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由学生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如教学杜甫的《旅夜书怀》,就要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眼前浮现出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的画面,领会诗人被迫离开成都凄苦无依的感受。如教学《蜀道难》时,学生通过探讨明白:“问君西游何时还”说明写诗的目的是送别友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表达了李白对友人入蜀的担忧,“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告诫友人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久居。又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地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教学时学生对宁静的田园生活产生向往之情,诗人描绘的画面也被再现,我一边引导学生闭眼想象,一边充满而又语音柔美地说:“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常的事物,此时多么恬静幽美、清新喜人啊!此刻,你就是陶渊明,你选择怎样来表达心境呢?”学生通过刚才的想象,大都参与其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通过阅读来表现,有些通过手中的笔来书写表达,有些凭借色彩的画笔画出来,等我播放动听的音乐作为背景的时候,学生分别利用语言、吟诵、画面来展现自己对诗人感情的理解。通过学生们各种各样的表达,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创建的情境,也使我感受到了学生们无穷的创作力。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依靠想象才可以完成,想象力让学生充满了生命力,造成了诗歌在创造的进程。
在教育进程里,老师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胡乱教育。有些诗歌对于经历比较少的高中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只能简洁的掌握诗歌的大体含义,老师也不能要求太高,毕竟这是古代人们累积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才写出的。所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用老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感受,只要学生可以掌握大概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行.
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革新过程里,老师的课堂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由老师完成的,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鼓舞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运用让学生自己录下自己阅读过程的方法,学习一首新的诗歌之前,安排学生在网上下载朗读,或者安排学生自己录制朗读的视频。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诗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思考习惯,并且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勤奋学习。如今,传统文化是国家的主要文化,语文教学也渐渐的回到诗性与人性,利用创造意境来教学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诗歌的美,从诗歌中获取审美体验的感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鉴赏意境,有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生。把学生培育成一个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
七、结语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表现出了多姿多彩的视觉效果,把诗歌的美感与色彩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利用色彩的角度去感受诗歌,既可以推动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诗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技能。
参考文献:
[1]吕进,李冰封.诗歌教学应从诗的审美性出发——吕进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7).
[2]陈艳霞.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3]吴泽英.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4]李彩霞.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思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1).
[5]石惠珊.指向核心素养涵育的古诗教学策略的转变——以人教版《语文》必修3《秋兴八首(其一)》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