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急救课程的必要性 丁思予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丁思予
[导读]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加大对其关注度的同时,愈加重视实用课程的学习,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急救课程等方面,以此凸显急救课程的重要性,急救课程不仅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而且对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关键作用,就当前阶段高校急救课程开展现状而言,其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校开设急救课程的原因、急救课程开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有效解决

                                                                                 丁思予
                                             (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653100)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加大对其关注度的同时,愈加重视实用课程的学习,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急救课程等方面,以此凸显急救课程的重要性,急救课程不仅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而且对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关键作用,就当前阶段高校急救课程开展现状而言,其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校开设急救课程的原因、急救课程开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有效解决对策。
        关键词:急救课程;高等院校;必要性分析
        引言:急救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学生对安全意识的重视,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角度来看,急救课程是为增强学生医学常识的了解,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能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此外,当代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不仅能能够体系其较高的素养,而且能够提升其个人魅力,因此,高校在重视急救课程开设的同时,也要加大其宣传力度,加深人们对急救知识的认识,让更多的学生是对急救课程有较为正确的认知,为急救课程更好开展奠定基础。
        一、高校开设急救课程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背景分析
        社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呈上升趋势,在灾害到发生时,能否第一时间给予受害人有效的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但是就当前阶段而言,我国具备现场急救知识的非专业人员较少,在意外或灾害发生无法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基于此,国家要重视急救知识的传播,并设置专门课程进行讲授,增加非专业人员急救知识积累。高校急救课程的开设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期,高校以校园平台作为媒介,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向全校师生进行现场推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愈加受到重视,在2019年3月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包括应急知识教育在内的安全教育,因此国家教育部门要加大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力度,将急救知识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体系,以此提升学生的重视度。
       (二)高校开展急救课程的意义及优势分析
        现场急救主要是指当有意外情况或突发病情时,在医护人员到达前对伤病人员采取的一系列救治措施,防止病情出现恶化现象,一般情况下,现场急救的黄金时间是伤病发生的4分钟之内,换言之,现场施救者能够把握住这四分钟的黄金时间,伤病者的救治成功率便会大大提高,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对急救知识以及技能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公民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力度较小,人们的重视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并未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也就是说,从急救知识的整体普及情况来看,我国的急救意识较为薄弱,仅仅依靠社区服务人员以及卫生机构单一的普及手段无法实现急救知识的普及,且普及的效果较差,基于此,国家将普及急救知识的重担放在学生身上,因其正处在求知欲较强的发展阶段,掌握基本急救知识技能不仅能够挽救自己甚至他人的生命,而且能够进行急救知识的传播,将其掌握的知识传递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于无形之中实现了急救知识的传播,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


此外,大学生接受急救知识的教育,一方面是为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大学生较好的综合素质,另外,高校作为学生的集聚地,为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供了场地,加之,高校集体培训投入成本较低,且成效显著,对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高校急救课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资金投入有限
        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资金作为后备支撑,急救知识也是如此,急救知识既包含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技能,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此外,非医学专业的高效在设置急救课程时,大多以 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处理、溺水、气道异物梗阻等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的讲解,并未设置实践课程,导致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急救技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在于高校在急救知识课程教学以及器材购买等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缺乏实践场所,相关设施不齐全,致使学生无法进行针对性训练。
       (二)课堂教学乏味
        急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中教师所提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大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阶段,对实践性课程兴趣较为浓厚,渴望学习到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技能,但高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弊病,未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实践操作时间,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被剥夺,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均得不到较好提升。
       (三)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虽加大了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其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开设急救课程的院校只占据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院校将安全教育的重点放在防火、应急疏散等方面,高校定期举办的急救知识讲座普及范围有限,专业人士的讲解只是能起到短暂的效果,加之,急救知识讲座涉及的内容较为有限,培训时间受到限制,参加培训的学生人数较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急救知识无法得到大范围传播,专业人士在上述因素的限制下,讲授的现场知识较为有限,不免会出现重要知识点遗漏的情况,此外,这种培训将所并不是针对性讲解,培训效果甚微,另外,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知识更新滞后,很多学生参加急救知识课程学习只是为修满学分,迟到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而教师并没有及时制止这种行为,教师的放纵也是导致急救知识无法传播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急救课程开展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加大急救知识宣传力度
        为加强人们对急救知识的重视,国际联合会与红十字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在这一天,呼吁各国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期使让更多人了解急救知识与技能,加入急救知识宣传队伍中,国家为其提供了较好的传播机会,高校要以此为契机,开展急救知识主题活动,借助新媒体、电视媒体等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开展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推广,向居民科普急救知识的相关内容,在自我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巩固了急救知识技能,同时凸显学校良好风貌。
       (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形式的多样性能较好的体现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效果的呈现,而且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变换,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动态,以学生关注的知识点作为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并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积极性,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操作练习,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开设急救课程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加大急救知识的普及范围,让更多人了解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前提,推动急救知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杨蕊.急救技能在高校安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教学论坛.2017(12).
        [2]张浩.基于生物学知识的“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姚乔榛.基于生物学知识的急救措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