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谈心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期   作者:李晓云
[导读] 和个别学生教育谈话,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和个别学生教育谈话,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教育方法。科学的教育方法要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联系,即规律。谈心的目的是促使谈心对象思想和行动转化。其转化的过程体现了谈心对象及谈心者的共同作用。就谈心对象的思想状况来说,他是内因,就谈心者及其方法而言是外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作用,这就是谈心的规律。把握规律,方法科学,这就是谈心的策略。
        曾经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女生,在六年级的时候喜欢上了隔壁班的一个男生,学习成绩迅速下滑,整天注重穿着打扮,甚至深夜在被窝里给男生发短信,父母怎么劝也不听,亲子关系陷入了危机。我在深思熟虑之后通过一次次谈话用自己的真挚情感去打动她,用正确的观念去引导她,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使她忘掉一切的不愉快,摆脱青春期的困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事后我回想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总结出以下和学生个别谈心的策略。
        一、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所谓“好雨”即当“春”即发的适时之雨。个别谈心也应适时,即把握好谈心的时间、地点、场合。这“时”的把握,古代炼丹家称为“火候”。匠人烧瓷对火候别有考究。火候把握精当。烧出的瓷釉者莹洁光润,碎者似取自天然,敲打瓷体则铿然有声,余音绕梁。谈心者如同烧瓷,谈心者应在谈心前细究谈心的思想动态,把握其微妙的心理变化,适时而言,适可而止,方可使谈心顺利进行,达到理想效果。
        二、润物细无声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谈心者的妙言引导如同“风”,谈心对象则如同平静的“池水”。

风势疾速,则可荡起波澜,谈心者进而推波助澜,春风化雨,或抚平创伤,昂扬斗志;或荡涤偏激,趋于平静;或扭转邪念,皈依正途;或拨开迷雾,曲径通幽……当然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谈心者必须是了解学生性格、爱好、气质、家庭等特点,因人而异,循循善诱。对有些不便面谈的话题,可采用书信的方式会更好。
        如何洒“甘霖”以“润物”?
        我的体会是:一是谈心切忌居高临下,宜平等待人。谈心者应该努力成为谈心对象所喜爱的、钦佩的、平易近人的朋友。这样谈心对象则易接受谈心者的观点,消除畏惧、隔阂、取得良效。反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所以谈心中切忌以领导、师长自居,采取我说你听的教训方法。二是谈心忌声色俱厉,宜和蔼可亲。谈心是思想教育的一种形式。这里有个“情化”的问题。谈心者应态度真诚,以话中的情愫点燃谈心对象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情化”。疾言厉色,则会使对方紧锁心扉,这就失掉受教育的基础,自然难度阡陌,实现飞跃。三是谈心忌浮而不实,宜条分缕析。在谈心中讳空洞的理论说教。“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本来,谈心对象的心里就是紧张的,需要平和的心灵沟通。如果谈心者还绷着脸光从事正而八经的说教,其效果可想而知。当然,理论的说教,本身道理可能并没有错,但因没有言对方之心声,明问题之症结,也就不能给对方的行动较深的指导。以谈心者而言,当紧扣症结,洞察秋毫,变换招式,启迪心智,携对方之手,时而跋山,时而涉水,时而跳涧,时而越壑,曲径通幽。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
        谈心中以谈心对象所谈的问题性质而言,谈心者畅行无阻的情感润泽固然可贵,然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灵震撼使谈心对象历经深刻的自我认识而获得精神上的洗礼,更是令人神往。谈心者得体、平和的言语中所蕴藉的“言外之音”和“像外之意”所体现的真知灼见,切中谈心对象的心结,有如平地惊雷,可使对象听了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从情感的迷雾,思维的岔道走出,以达“柳暗花明”之境。
        多年的教育经验证明,谈心是有规律可行的,要讲究方法的,需要讲究策略的。这需要谈心者善其身,努力营造一个谈心对象心之向往的协调、愉快的氛围,这是谈心的策略所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