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网络暴力”为主要题材,通过对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容易见到的几种网络暴力事件展开探讨,研究网络暴力的成因与影响,并研究微电影中的拍摄手法以及剪辑技巧等因素在微电影传播信息中的作用,利用微电影的渲染力,抵消观众对直白的观念传播的抵触,从而传播抵制网络暴力的理念。
关键词:网络暴力、微电影、剧情制作、拍摄、剪辑
研究背景
互联网为大众生活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当开展网络搜索集中到某一个体身上时,就成了所说的“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信息搜索事件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并将之公布于网络的过程。但是,当不正确使用“人肉搜索”时,过分相信网络所传播的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那么就会出现网络信息的失实,从而影响到个体理性判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肉搜索” 就演变成了一种新的东西——网络暴力。
对于网络暴力来说危害可谓众多。而对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收新鲜事物的群体,网络暴力对其影响相当大,而在大学中,一件事更容易通过社交软件在圈子中传播,网络暴力现象较严重。总之,网络暴力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抵制网络暴力,首先就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网络暴力,以及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的巨大伤害。这样就可以避免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肆无忌惮地说出不该说的话。
而通过拍摄网络暴力主题的短片,运用生活中大家容易经历的例子展开叙事,利用微电影直观的表现和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势,可引起人们对网络暴力的关注,呼吁抵制网络暴力,传递正能量。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以及网络暴力的传播心理。
国内一般把“网络暴力”当作一种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拍照手机、交友网站等互联网手段,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骚扰之类的言语行为,尤其是“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游戏”;在2019掀起波澜的雪莉自杀事件,各大平台有许多人发表了网络暴力的言论,也有人曾发声“至今有多少次自杀事件是由网络暴力引起”,受害者曾在生前受到网络暴力时向朋友倾诉,说“活着太累”,同时受害者其中一位好友还因没有发微博吊唁而受到大量网络喷子的痛骂,从而遭受了网络暴力。
综观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结合网络的自身特征,我们不难发现:网络的自由开放,网络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受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制约较少,网络成为一个可以自由言论、自由抒发自己情感的场所,网络暴力在此基础上出现。网友在了解一些网络信息后,互动过程中的不理性等因素就极可能引发网络暴力行为;部分网民的素质有待提高,从而造成部分人把网络完全当成一个娱乐工具,无论是发言还是创作,过分的娱乐化,发表某种言论时,就容易因为以娱乐目的,而忘记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影响。盲目的从众现象的存在,发生某种事情后少了理性的思考,也给网络暴力增加了不少可能性;网络技术的不当利用,都可能造成网络暴力。
同时,研究微电影的拍摄与剪辑,并对这种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分析。
在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利用互联网获取了许多生活的便利,而互联网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而在这个网络提供的虚拟平台上,人们可以不像在日常生活中那样,不需要考虑发表观点后对自身各方面的影响,也就达不到对个人自身行为约束、限制的目的。有部分网民将网络平台当作宣泄情感,表达观念的自由之地。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在《模仿的法则》一书中指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网民的从众心理也正是如此,人们在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往往会参考他人的观点。很多人会产生“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这样的看法,从而不顾事件的真相,丧失自身的判断。新媒体等相关产业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下孕育而生,由于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网络媒体的正确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微电影作为新出现的信息形式,具有更直观的表达能力,传播也更广泛更迅速,并且相对于直白的大道理,观众更愿意在故事中体会内涵,从而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大众的引导功能,制作一部以网络暴力为题材的短片。通过对可能出现的几种暴力事件展开讨论,运用写实的画面风格,感动人心的剧情编排,利用微电影的感染力,呼吁抵制网络暴力,传递正能量。
微电影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逐渐从以往的报纸和电视节目转向了互联网,互联网相比纸质媒介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更多的视频音频,并且选择更多,而在互联网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下,大众的审美也不断提高,大多视频用户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猎奇,更注重内容上的思想价值,这便促使微电影要拥有的更好的故事和精神内核。
而且微电影通过将理念包含进故事情节与人物中,在短短几分钟内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现力,以温婉的方式将理念传达给观众,而微电影是否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其故事情节的设计以及故事的表现手法则是一个关键。
微电影的叙事结构与剪辑手法
叙事结构是对故事情节线索的设计,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更多依靠的是人物的情感以及故事主题,使因果逻辑成为次要,微电影旨在呼吁抵制网络暴力,通过多个故事线,可以使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故事,在各种分镜的转换下了解故事的全貌。微电影通过多个故事线,先叙述了生活中大多数人容易看到的一面,让观众有代入感,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多个故事线交叉叙述,为之后的缘由埋下伏笔,先抑后扬,从而让观众印象更深,传达出抵制网络暴力这一主题后,也让观众释怀。
微电影作为电影水准的短片,其画面展示上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感,画面的镜头应该更注重情绪的表达,才能够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分镜则是表达镜头语言的一个要素。
分镜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表达出剧本中的一些意念,远景或近景,补光,相机的运动,以及二重曝光、淡入淡出等光学效果,更能渲染场景中的氛围或是影片中主角的性格,心理状况等,好的分镜可以更好的将心情传达给观众。
仅仅有拍摄的场景是远远不够表达故事的,通过视频剪辑,控制好故事的叙事节奏,可以给影片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以及叙事效果,常见的“蒙太奇”剪辑手法,通过画面的剪辑与画面合成,使不同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之后又产生新的含义。而在声音的运用上,除了要采集现场声音增加电影的临场感和真实性,微电影的音乐也要带动情绪的表达,恰当的音乐和音效,观众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想象,被唤起的联想比画面更丰富,调动了观众的情绪,音乐并不是陪衬,而是作品内涵的补充,可以使“抵制网络暴力”这一理念更深入人心。
结论
网络暴力的存在对大多数人会造成直接的伤害,从众现象使网络暴力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通过微电影的叙事手法以及剪辑技巧,利用其故事情节以及强大的表现力,引发人们的共鸣,引导正确的理念以及审美,从而可以传达出抵制网络暴力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袁纯奎,刘大巧.试论web2.0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暴力.《青年与社会》.2013(12):51-51,64
[2]江根源.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新闻大学》.2012(01):116-124
[3]王蓉.网络暴力数据分析——以雪莉自杀事件为例.《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05):16-18
[4]岳江宁.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暴力现象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20(05):94-95
[5]郝莉莉.探析微电影的剪辑与制作技巧.《传媒论坛》.2020(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