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道德与法治》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期   作者:陈欢
[导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单独个的在家中学习生活,以我为中心,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需要伙伴,独立意识比较强,个人英雄主义表现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中体现。因此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势在必行。
        1.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坐在前后或左右的座位上。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混合编组,使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优、中、差三个层次之分,以便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尽量做到小组之间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公平合理的竞争,以体现分组学习的合理性,及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要求。
        2. 明确分工是完成任务的前提
        小组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所有组员的共同努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人人都参加,个个有事做。可以根据每个组员的性格特点做有针对性的合理分工。让耐心比较好的同学做一些繁琐的事情;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笔头快的学生负责记录;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总结发言等,以发挥各自的特长。每个小组都确定一位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同学为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并监督组员的纪律和工作完成情况,帮助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同伴一起进步。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可根据学生的优势进行互换。
        3. 问题设计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精心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一定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对容易出错、意见有分歧或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在设置问题时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⑴难易程度应适中,要选择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太简单没必要合作讨论,但问题太难了学生无从下手,无话可说,也就失去合作讨论的本意了;⑵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启发性,要让学生感觉有新意,能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⑶问题的结论应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它虽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依据得出能让大家信服的答案,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渴望解决问题的内心需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实践活动是合作学习的手段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让学生知道在人类尽情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的匮乏,大气的严重污染,雾霾天气的不断增多等等,我就要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生活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们按照小组的形式,统一分配实践活动任务:有负责搜集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有去实地调查周边水塘、航慈溪及大小水渠等水域及其它地方的污染状况的,有负责问卷调查的,再由组长负责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人,最后大家集中整理收集到的材料,各抒己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开了一次以《地球妈妈的哭泣》为主题的班会,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实践活动任务圆满完成,还写了一份倡议书,要求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爱护环境。这样,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又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5. 积极引导是完成合作学习的保证
        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朦胧阶段,他们将要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时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是引导孩子积极上进,培养合作能力的最佳时期。他们对很多看似已成定局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他们心中有很多疑惑,希望有更多的人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探讨,这也为我们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曾有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有两种思想。通过合作学习,有很多比较模糊、疑惑的问题他们都会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如: “你有过挫折的经历吗?”、“诚信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你怎样看待小学生上网游戏?”等。显然这些问题都极具交流价值,开展合作学习的效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看到,一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太愿意回答问题或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这时也积极参与在发言当中。我要求学生在他人发表意见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质疑应等他讲完了再发问、讨论。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了,而是学生们思维碰撞、合作交流和自由畅所欲言的大众场所。许多问题,也不是老师几句简单的话语,就可以打发解决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合作交流、共同讨论后才会有所眉目。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去调查、去访问、去辩论,这种合作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地是要强调学生有合作的意识,在阅读、探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生生合作,组组合作,师生合作,还要与社会的合作。
        总之,合作学习是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途径。既挖掘了广大师生创造力的潜能,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困惑与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想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有效。但只要我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勤于探究,善于总结,就一定能掌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方法,开创小组合作学习新天地,优化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快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