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英语校本教研质量提升的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杨菊萍
[导读] 乡村小学英语校本教研因领军人物匮乏、课程资源分散、研究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研质量的持续提升,其改进路径为解构问题零散、单兵作战、研教多研学少、教学研究在平面滑行的低效状态,架构“立足校本、校际联动、名校引领”的立体化模式,在主题系列式、全员浸润式教研中营造浓厚的教研文化,提高研究力。

杨菊萍     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乡村小学英语校本教研因领军人物匮乏、课程资源分散、研究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研质量的持续提升,其改进路径为解构问题零散、单兵作战、研教多研学少、教学研究在平面滑行的低效状态,架构“立足校本、校际联动、名校引领”的立体化模式,在主题系列式、全员浸润式教研中营造浓厚的教研文化,提高研究力。
【关键词】乡村小学;英语校本教研;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131-01

        乡村小学英语校本教研往往由于常规制度缺失、前沿信息闭塞、骨干教师匮乏、研究氛围淡薄等因素,影响着校本教研的质量提升。具体表现为虽有制度,但研究工作往往在表面滑行,缺少深度;虽有少量骨干教师,但没有学科领军人物,缺少学科思想建设;虽有区域性集中教研和外出学习,但往往生搬硬套,不合校情。久而久之,影响着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我校原是城郊的一所乡镇小学,长期以来,校本教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状况。近几年,学校从解构传统的低效教研模式着手,致力架构“纵向推进、横向联动、名校引领”的教研模式,不断走进沉浸式教研的理想状态。
        一、立足校本  营造文化主体发展
        营造席卷式投入、沉浸式参与的教研文化是提升乡村小学英语校本教研质量的首选。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先生说:“人本来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坚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文化便是公民社会中最重要的粘合剂。”同样,席卷式、沉浸式教研也需要文化的粘合。而教研组就是教师的研发机构,是增强乡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归属感和学科崇拜感的发源地,因此厘清教研组的职责和功能;抓住课堂、课例等主要研究载体;以教为阵地、研为路径、修为成效是营造教研文化的必然选择。
        乡村小学由于同年级专职教师人数的局限,跨年级任教较为普遍。为增强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应根据校情采用同年级编组、分年段编组、全校性编组等不同组织形式,以利解决个性和共性问题。如学校在教研组建设中,把集体备课、即时交流作为同年级教研重点,把听课评课、沙龙讲座、教学评比、统整分享作为分年段和全校性教研组织形式,这种有分有合的校本教研有利于营造新老教师理解和思考问题的环境,把握小学阶段教材的系统性,涵养诤友式式的教研合作文化。如学校在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国家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样态研究》的校本主题框架下,各年段确立具体的研究主题,教师围绕主题确立小课题,使琐碎的研究变成系列的研究,把在表面滑行的肤浅研究变为深度研究,紧紧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两个支点,使校本教研成为高品位地把握课标、精细化地研读教材、立体化地开发教材的实践过程,保证了教学内容拓展的准确性和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提高了教师的研究力。



        二、校际联盟  相互借鉴协同发展
        建立开放、合作的教研文化是乡村小学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路径,这可以对兄弟学校的教研经验,教学智慧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促进及时借鉴和吸收,改变倾向于封闭、孤立、自我的教研价值观。同时,可以壮大骨干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研究力量薄弱的现状。
        校际联盟可采用就近组织和跨行政区域组织两种形式。就近组织联合教研有利于拓展研究深度,或聚焦热点难点,或灵活机动地确定教研重心,或机动选取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或要素,或围绕某项教学任务开展多视角的循环往复研究,因为就近组织联合教研便于营造教研氛围,汇总观察结果,开展群体研讨,并在形成改进建议方面达成共识。而跨行政区域校际联盟教研则可以借助名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优势,在研究主题选择、教研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点评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生长点,构建富有导向性的教学实践模式,唤醒专业自觉,助力专业成长。
        如学校采用跨区域与名校联盟以及与附近学校联合的路径,开展“三年级英语字母教学”、“毕业班复习”、“活化英语教材”等带有共性的热点难点组织联合教研,优化了研究主题,拓展了研究思路,实现了优势互补。活动前,研究主题由联盟学校共同确定,研究地点、执教老师、点评专家由联盟学校平等协商,群体智慧促进英语课堂在联合研究中走向繁荣。
        三、名校引领  提升品位质态发展
        分析当前乡村小学英语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停留在研究教材教法,用某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以及解决教学中一些零碎问题为主,研讨发言往往是教研组长唱“独角戏”,缺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研讨链式反应。特别是乡村小学缺少英语教学的领军人物,缺少解读教材以及促进课堂转型的独特视角,因此,即使是形成研究系列,也因为教师的专业视角,学科视角、儿童视角相对狭窄或缺少,影响校本教研的质态提升。
        思想有多远,课才会走多远。笔者认为,依托名校,城乡结对;选好名师,师徒结对;围绕课题,同质合作是乡村小学英语校本教研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这几年,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安排下,成为无锡市连元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参加集团组织的联合教研,选派英语骨干教师参加名校的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并与名校建立教研互动平台,对二次备课、公开课点评、专家讲座的体会等进行线上线下“对话式”研究,实现平等、自由、积极的研究互动和沟通,在各校名师的专业引领下,实现原有英语课堂教学理念的解构和重构。如近年英语校本教研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零碎的问题研究转向系列化的问题研究,由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转向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由知识技能教学研究转向发展学生深度思维和生长性思维的研究。在各项教学思想的研习中,在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学案例的剖析中,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换,并在反思改造中创造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巧,建构新的英语课堂形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