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燃课堂 ——反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期   作者:黄瑜捷
[导读]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摘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并且强调,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促使我反思:我能为我的课堂做些什么?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作出贡献?“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了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强烈的使命感。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问题 施教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除了知道基本史实以外,还要懂得学习方法和感受学习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状况,加深爱国热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寻找一份与时代相和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应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而在教学中渗透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理应承担的责任。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发挥学科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燃课堂,成为有思想的历史教师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认识到,要改变学生,首先要从自身改变做起。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教师必须是有思想的先行者,历史教学,思想不能缺席。
    长期以来,我已经习惯了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已经久违了。思想的缺席,使得自己一直随波逐流,安于现状,也影响着学生,要么逐渐成为没有思想的应声虫,要么成为拒绝相信任何说教的偏激者。只有拥有独立的思想,才不会把教育当成机械地教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向教育靠近。有魅力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思想的课堂,但有思想的课堂一定是有魅力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教材的梳理是否游刃有余,却忽视了思想的标尺。诚然,梳理教材知识是必要的,但思想更应重视。回想我们平时的课堂,从小至一个历史现象的必然性的分析,大到必由之路的历史性选择的论证;从知识的片面灌输到答题技巧、方法的训练,无一不是技术性的活。在这过程中,前者因存在剪裁性和回避性的问题,必然使人无法正确认识社会,面向未来;后者因突出的是技巧和方法,必然使人思维机械,丧失创造力。在技术性操作中,我们提高了学生应试的水平,却束缚了学生认识社会的思想。没有思想的课堂是我的悲哀,也是许许多多历史教师的悲哀,更是我们的学生,担负着未来的中国青年的悲哀!
        要改变现状,先要改变自身,要改变自身,先要改变思想。任重而道远。最迫切的,是加强学习,抛弃偏见。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弥补不足,可以让思想有了深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教师,尤其历史教师成为一名思想的启蒙者,要让学生获得在未来社会作为一个真正公民的初步能力。

由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公民意识的缺失,由于当下追逐功利的思想根深蒂固,让学生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普遍缺失公民意识,我们尤其需要在历史课中补上这一课,没有独立之思想,是万万难以成功的。
        二.反思如何发挥历史学科德育功能
        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德育目标,任重道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当下,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在告诫,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思想,也要乐观,向上,不偏激,不过激。中学教学所面对的是一群人生观、价值观正待形成的中学生,这对教师的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就会更加的严格,不要只是空谈理想,要向学生展现积极的生活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影响学生。
        2、整合教学资源,培养积极的情感。
        在平时教学中,我整合了网络上大量的地图、图片、视频,这些历史资料直观、具体、生动,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3、用历史教学唤起学生生命意识。
        有学者提出“生命意识的淡薄是现代人的一大痼疾,生命教育应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是当代教育的迫切使命,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如司马迁的 “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居里夫妇在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历史有着人类数万年发展至今的文明足迹。其间的学识与智慧是后继者无穷尽的滋养泉源。我想,如果所有历史教师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历史学识与智慧滋养生命,渐成一种宽广胸怀气象,充分发挥本学科德育功能,明天一定会更好!
        [1]周爱霞.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111+113. 
        [2]马阐果.高中历史教学中“以诗证史”教学法的应用及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18(06):123-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