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魔术”作为新型的数学教育方式,指的是在数学课堂利用魔术表演的形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游戏以及魔术有浓厚的兴趣,在高年级的计算机教学中有效利用数学魔术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魔术;计算教学;小学高年级
引言:
通过剖析数学魔术教学形式下的本质可以发现,数学魔术为趣味性数学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游戏形式,其魔术外衣下的数学教学仍然遵循着自主、探究数学能力的培养原则,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丰富充盈数学教学实践模式。数学原理与魔术游戏的融合使得数学课程呈现出趣味性、多样性的特点,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形式,而且为学生的数学理解建立了形象具体的数学形象。
一、数学魔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数学魔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为了保障其应用效果,在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种应用原则:
(一)以课程目标为核心
数学魔术在数学课堂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课本知识。魔术只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的核心还是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数学魔术的应用中要准确把握魔术应用的核心[1]。
(二)筹备精密表演过程
魔术的表演为了吸引观众的兴趣,其整体的设计以及表演过程都是在分析观众的需求上,再经过仔细设计与推敲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数学魔术在数学课堂的应用也要提前预设学生的反应与状态,在反复的推敲、练习与完善的过程中丰富整个魔术行动环节,以精密的数学魔术表演过程,吸引学生的课堂关注度,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把握课堂教学秩序
数学课堂上魔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在应用数学魔术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小学高年级的性格特点。由于魔术的巨大吸引力,课堂的控场效果以及课堂秩序的维护方式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魔术教学的应用中也要把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基本的教学原则,在整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看做魔术的旁观者,要注重通过魔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
二、数学魔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数学魔术应用于平时数学教学中,变被动乏味的学习为主动有趣的探究,通过孩子们之间的猜想、启发、验证、推理、创造……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探究数学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与方法、提高学习的目的。
(一)对教材全面分析,把握教材内容
数学魔术在应用于课堂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分析本节的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归纳总结教材中可以利用数学魔术进行教学的知识点。数学魔术的应用对于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选取合适的魔术教学内容。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合理教学目标
计算课堂的数学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计算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魔术需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通过魔术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与数学内容,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之前所设定的数学教学目标。
(三)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合理教学环节
魔术的环节严谨且精美,在数学魔术的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的导入、知识的讲解、课后的练习以及突发情况的处理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把握课堂的魔术与教学节奏,明确魔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数学魔术的应用中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场景的预设来确保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魔术形式
多米尼克·苏戴提供了84个数学小魔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资源选取适宜应用于计算课堂的数学魔术[2]。但是在数学魔术的选取中,教师要明确魔术的时效性,通常数学课堂的魔术用一次就能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多选用不同类型的数学魔术,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为了保持数学魔术这一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持续吸引力。
(五)及时评议对比,做好观察笔记
首先,在数学课堂的魔术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反馈与课堂反应,及时把握数学魔术的应用效果;在课后,教师要对本次的魔术教学整个过程进行复盘与分析,对比新型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模式的优劣;最后,针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及时反思,不断改进,明确数学魔术的适用场景,在之后的数学教学中有选择的使用数学魔术,以发挥数学魔术的最大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通过数学魔术在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发自内心的爱上数学;其次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后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对其他课题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芳.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如何高效进行计算教学[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6(12).
[2]吴振亚.数学魔术:走进"好玩的数学"r——《骰子的秘密》教学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6,000(00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