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   作者:李雪玲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紧紧地将中华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自然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意识形成阶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怀。

李雪玲    哈密市伊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紧紧地将中华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自然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意识形成阶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课堂  语文实践  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147-01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自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让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我从事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下面谈谈如何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中华传统文化。
        (一)从课文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课本经过层层审批,具有知识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课文生动有趣、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相映衬等多种优点,是提高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优秀教学材料。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传统文化中崇高的美。例如《孔子拜师》该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既体现出了孔子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同时还渗透出了学无止境的思想。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从汉字中发掘传统文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夏商发展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凝聚了无数先辈的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之一。我在教学生生字时,让学生了解生字的由来、发展过程及字的具体含义。例如“鹂”字,鹂是一种美丽的鸟,因此造字时是美丽的“丽”加鸟儿的“鸟”便是“鹂”,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繁体字写法,拓展了学生眼界,提高了学生传统文化修养。书法也是汉字文化的一种,学生在书法训练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的书写风格,更能影响人的性格,如练楷书讲究方方正正,不急不躁;练草书讲究一气呵成,自成一家,这两种书写风格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性格与人生追求。书法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文字文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染学生,让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三)从古诗词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


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的人文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学时,我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例如,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开展多种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
        文化不是纯理论性的,不是仅停留在书本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日常生活中。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一)利用传统节日活动。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人物相关,是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是否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二)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伴随终身。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于晨读,于课前,举行“每日经典诵读”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经典演绎出来,让学生在快乐的诵读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不是某个地方的专属,要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从家乡的名人故事,励志名言,诗词;到各种文化专题,像酒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家乡的方言,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活动结束后,开展一系列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演讲宣传,图片展览,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小学教育对个人文化品质的形成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学生童年时代形成的文化烙印将影响其终生。小学语文教育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勇挑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只有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