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国家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而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可以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立足农村教学实践,分享自身从教三十年来的经验,希望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助于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引言: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满足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学习特征和学习爱好,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参与性。首先,有效情境的创设要在学生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创设。其次,情境的创设最好可以让教学层层递进。再次,创设的情境是以小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而在同伴或者教师帮助下可能会达到的学习能力。基于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情境创设策略
(一)故事类情境
根据从教经验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爱玩,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故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性,利用小学生对于故事的喜爱,将故事内容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创设故事情境,提高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习能力。在农村地区,虽然教育条件稍显落后,但依然可以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创建故事情境,例如加入一些视频元素,用动画片讲故事的形式有效吸引学生[1]。以三年级《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就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以及一些有着数字信息的图片,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举手回答。此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引导,顺利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字。有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会更加顺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清加减法计算和生活的联系。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减少视觉产品的输入,而只是单纯的故事引入。例如在学习乘法加减时,可以教师自己设计故事——小兔和妈妈一起去森林寻找食物……前两天的时候,妈妈和小兔每天可以找到5根胡萝卜、3 颗青菜 ;又连续三天每天找到了4 个蘑菇,2个玉米。想知道妈妈和小兔子这五天天一共采了多少食物,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前两天和后三天得到的食物,2*(5+3)+3*(4+2)=34,再进行故事类推,还可以设计妈妈和小兔又连续几天得到了多少食物的故,设计层层递进的故事来引导学生随着故事变化而逐渐进行计算。
(二)生活类情境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经验,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食物和社会现象有渴望探究的欲望。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问题探究时要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会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将提升数学学习问题的解决效率[2]。笔者一直投身于小学教育,认为教育最终是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实现学以致用。比如,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分配的问题,这就与数学知识中的除法相关。我们在学习简单乘除法时,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场景,一家4口人在吃水果,一共有八个橘子,4个苹果,这种应该如何分配,这种适合初次接触学习除法的低年级学生。而在高年级小学生学习除法时,可以将前面的问题情境难度提升,4个人分6个苹果怎么分,一整块蛋糕10个人的时候怎么分,如何用除法来表示等等问题。这些生活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而引入数学课堂就可以变成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如何和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多加思考的,在实践中加以积累和改进的。
(三)活动类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还不能脱离实物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无法达到抽象思维能力,这也是笔者从教三十年来得出的认识。开展活动性情境,可以加速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图形的运动(二)》这一节课中,可以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此时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些图形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只通过眼睛观察会不会有偏差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提供学具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验证其的轴对称性,再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规律[3]。最后每一组挑选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并汇报讨论结果。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局限于某一种解决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这更是新课改要求学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创设这一类情境时需要注意,教师要能把控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避免课堂出现混乱的情况。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关键点
(一)大多数学生可掌握
依据苏联教育家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达到大多数学生所能掌握,教学并非是为少数优等生或者后进生服务的,而是在达到平衡的基础上,为大多数中等生而设置的。有效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提升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是要求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以大多数学生为基础,以中等学生为基本点,同时也要提升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宽度”。
(二)创设“最近发展区”
在设置有效情境时要把握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创设“最近发展区”[4]。这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教学和发展的关系,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不仅仅是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同样要求尽可能达到学生在他人帮助下而有可能达到的标准。基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创设情境时教育工作者就要设置多重高度,依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而让他们在情境中可以自行找到自己可以达到的“最近发展区”。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学习是一个动态多变的复杂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丰富有效的情境可以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创设有效情境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把握,通过教学实践的积累和教材的灵活运用的结合,不断探讨怎样创设生动丰富的、富有实效的情境,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谢金雁.创设问题情境,提升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微探[J]. 新课程·上旬, 2018(10).
[2]高庆功.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 000(002):P.92-92.
[3]苗淑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及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 000(019):30.
[4]吴艺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 新课程, 2018(31):17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