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资源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期   作者:李莉
[导读]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
        【摘要】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等。理解数学课程资源、认识数学课程资源的有用性和可开发性,可有效地推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课程资源   数学  有效教学
         通过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重组,让知识背景、智力水平、个性品质等各不相同的学生真正在数学学习中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平衡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标致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现结合教学,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情境教学资源,抓住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在教学《分类》时,我把教室布置成准备开张的超市,让凌乱的场面和学生头脑中对超市已有的认知,即整齐有序的场面形成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整理欲望。又如,教学《统计》时,我带来5张动画片VCD,告诉孩子们要在这5张VCD中选一张最受全班同学喜爱的,在下节课观看。七嘴八舌的议论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的意见不能代表全部同学的意见。那么,想知道喜欢这5部动画片的各有多少人就成为他们心中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引出统计。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自己因为需要而学习数学。
         二、亲历体验资源,抓住行
         数学问题生活化并不仅仅只能在新课引入时用于创设情境。“能运用生活经验,做好亲历体验并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学知识描述现实世界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比如一年级上册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我家住( )楼,每天下楼要走( )层楼梯。学生独立练习后进行反馈交流,对于象“住5楼走4层”的答案,仍然疑惑不解。我又是画图又是讲解,忙得满头大汗,学生仍是一片沉默。这时,有个声音突然出现:“老师,让我们一起去走一走楼梯就好了。”还有什么比让学生走一次更好的方法呢?我庆幸我的讲解尚未在学生头脑里建立起干瘪、空洞的数学公式,我也无法想象,我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这个空洞的数学模型去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情感体验会怎样。我想,类似的剪纸带、锯木头、栽树等等,就让他们剪一剪、画一画就好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大胆创新,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思路来创设,提供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做数学,以此来促进学生碰触到的数学知识的“根”,学到有用的数学。


         三、探究活动资源,抓住思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课件出示)小明上学时究竟是走中间的直路较近,还是分别绕道位于直路两侧的邮局和商店较近?然而,尽管从一开始被提问的学生就能立即对上述问题正确作答,大多数学生并能依据“两点间直线最短”对此作出必要的论证,但我却仍然坚持要求学生去量一量来验证结论,并重新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猜想。
         这个案例让我课后不断的反思和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活动?”“什么是有效的活动?”我想真正有效的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而在这案例中学生对活动的结果已经一目了然了,还有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吗?当然唯一的“过程性目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活动中抓住学生的思维是让数学课中学习真正发生的有效载体。
         四、兴趣引路资源,抓住魂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只是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与生动的环境。”翻开数学教材,到处都充满了学生熟悉的生动画面、喜爱的卡通形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需要。大家都知道,数学并不算是很有趣的学习,特别是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领域,是基础中的基础,可又非常枯燥乏味的。为了能让学生体验到计算的乐趣,喜欢算、算得对、算得快、算得巧,只有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连加》时,我设计了“玩扑克”游戏。在同花色A至K,13张扑克牌中,任意摸出三张,三张牌谁的总分最高谁就是赢家。这一游戏可以小组间竞赛、小组内男女竞赛、同桌竞赛等多种形式反复进行,不但使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活泼,还让学生在玩中掌握连加的运算方法,熟练进行口算。同样是“连加”这个内容,我班上的孩子还喜欢“摸彩球”。从一个大盒子里摸出3个贴有数字乒乓球,谁的总分最高谁就是赢家。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比赛双方摸出第2个球后,就估算第3个球至少要摸到多少分才能超过对手,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笔算技能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到计算的乐趣。
         课程资源是我们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它就尤如是做饭使用的各种调料,恰当使用,便能使饭菜美味可口。关注课程资源就是关注数学课堂的发展,就是带领学生从一个高地走向另一个高地的最真实和有效的路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