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家庭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的具体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期   作者:张淑红
[导读] 《指南》针对各发展阶段幼儿教育目标,给出了一些可操作可实践的教育建议
        摘要: 《指南》针对各发展阶段幼儿教育目标,给出了一些可操作可实践的教育建议,比如,针对“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出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以及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等等。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文针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和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良好习惯; 培养目标和方法
       
        前言:
        幼儿的习惯既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而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幼儿人生的第一课堂,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一、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目标
        (一)、生活习惯
        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自理习惯等等。
         (二)、学习习惯
        但凡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不好的小孩,多半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而并非脑子笨。而早期家庭教育幼儿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多方面的,如不长时间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能独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遇到难题能不畏难,坚持到底;经常进行广泛阅读,感受其中乐趣,学习积极认真,有耐心,学习前做好准备工作;学会有效利用时间等,遇事善于动脑,细心观察,积极探索等等。
        (三)、道德习惯???
        讲文明,懂礼貌,这是我国良好社会风气的反应,更是每个人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上的重要表现,培养孩子文明礼貌习惯,使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培养其健全人格有着重大意义,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与别人有好和睦相处,融入社会,积极向上,有高度责任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能为国家做贡献的人。
(四)、劳动习惯
        如今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更别提做家务、做劳动了。父母只注重幼儿的智力发育,而不注意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这种做法是很片面的。他们劳动能力的提高和脑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幼儿在劳动中能够观察客观世界,运用他们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智力和体力同时活动起来。对幼儿来说,适合于他们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自己穿脱衣服、鞋袜,会叠被子、衣服、手绢,能独立地进餐和盥洗等等。从事这类劳动,不仅可以使孩子增长知识、情绪愉快,而且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感、责任感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主要方法
        (一)、加强家长的培养意识
        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训练轻行为训练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家庭教育首要的、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家长应意识到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及艰巨性。要反复强调,持之以恒。孩子的习惯不稳定,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断提醒孩子,时间长了,才能养成好习惯。
        (二)、对幼儿的培养习惯要循序渐进
        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幼儿时期,孩子的可塑性最强,家长则应好好把握,当然,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会自己整理摆放物品,从将物品放在固定位置,用完放回原处开始到自己独立完成,形成习惯;从具体物品一一对应摆放开始,到带有概括性的分类摆放……家长直接参与的成分由大到小,开始可由家长指定或与孩子一起商量放物品的地方,从带着孩子做,到检查孩子做的情况。这样就能使孩子越来越主动,越来越自觉,从而自理能力越来越强,终而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
        (三)、家长先做好自己,以身作则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其榜样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言传身教,而身教更重于言教,它传达给孩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大到人生观,世界观,小到家庭小结都会对幼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家长应该做行动上的楷模,而不仅是语言上的要求与期待,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气,善良宽容,那些只言教不身教的家长,是很难收到教育效果的,而且学坏容易学好难,有事辛苦教育几天所取得的效果,由于一个不当的行为而毁于一旦。所以家长自身要具备良好的习惯,而且要始终以身作则。
        (四)、教育力量要协调一致
        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容易出现不协调一致的情况,如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祖辈要娇惯,这样让孩子无所适从,有的还学会钻空子,出现这种情况后,家庭一定要统一教育思想,家庭成员之间主动配合。另外还要经常与幼儿园保持联系,可主动去拜访老师,谈谈孩子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做好沟通工作。
        (五)、忌粗暴,方法得当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方式,若不得当,即使再努力,效果也不好。家长不要过度宠溺迁就于孩子,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一开始就不允许做,并且坚持到底;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孩子犯错误时,不要一味责骂,而应先弄清楚原因,听听孩子的想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而草草敷衍了事,要让孩子自觉、严格的要求自己,养成好习惯;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可在习惯的训练中增加一定的游戏,提高趣味性,不管怎样,都要与孩子共同坚持。
        三、幼儿不良习惯的解决
        幼儿的好习惯易家长培养出来,反过来,不良的习惯多半也是惯出来的,教育者也不熟万能的,教育过程也不可能永无疏漏,而这些小疏漏,或许就使幼儿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习惯一旦养成,要彻底纠正是十分困难的,所幸的是,幼儿可塑性还很强,一些不良习惯虽已形成但却尚未根深蒂固,只要及早发现,及早纠正,还是可以亡羊补牢的。不少家长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往往采取两种态度:要么大发雷霆,打骂禁止,要么视而不见,默认迁就。其实家长要明白,幼儿的不良习惯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不可能让他一朝一夕彻底改掉,所以强迫制止往往无济于事,想要戒除不良习惯,又不伤亲子感情,最好是及时,一发现问题就加以制止,不要认为事小而忽视,要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也不要打骂责罚,家长应循循善诱,讲明利害,耐心引导,告诉幼儿错在哪里,这样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后果,并且多留心观察幼儿,及时交流幼儿情况,采取配合措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纠正,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早期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幼儿各种良好的习惯,并用这一时期形成的好习惯,促进幼儿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终身持续发展。而教育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复杂和多样化的,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应当以幼儿为主体,用教育者自己的人格和爱心做基础,以尊重平等为理念,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使幼儿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
        [2]盛一苒:好习惯就是我成长的阶梯[J]. 幼儿教育,09,11期
        [3]《蒙俊利育儿全书》
        [4]《儿童社会化》2005,6期(总第34期)
        [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P296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4. 冯晓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