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学素养提升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期   作者:王云
[导读]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始终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摘要】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始终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此,当代初中语文教学应当积极改革,以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出发,通过对语文知识进行传授,来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关键词】初中语文;科学素养;教学研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把提高学生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教学的第一要义,并不断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科学元素,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相较于现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来说,传统的初中教育理念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也正是由于存在这个弊端,导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对学习没有热情,学习思维日益僵化,缺乏必要的创新创造能力。而这样的人才教育模式也很难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步入新阶段的实际要求,也不符合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为培养出社会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探索。
        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人们的不断努力。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初中教师们应该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以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程中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从而使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语文科学素养的定义
        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培养起完备的语文科学素养。但是,这里的语文科学素养不单是指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是指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表达技能以及举止谈吐,最终建立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框架。[1]
         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一般而言,许多中学教师都存在这样的错误观点,认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应由理科教师来承担,文科教师不需要对此付出过多的精力。但是,事实上,作为文科类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科老师不能认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只是理科老师的任务。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将相应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入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在文中强调了这样的一个思想:认识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深入地挖掘科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去。此外,在《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二)》一书中也传达了科学素养教育包括认知和情意等多方面内容的思想。所以,在科学领域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1.激发学生兴趣,构建主体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育模式往往是以“老师教授,学生听讲”的方式为主,这样缺少学生自主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并不能释放语文教学的全部魅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大大折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应当严格遵守新课标的改革方案,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单一无趣的教学方式。创新课程教育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此外,教师也应当从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个人偏好出发,将学生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为学生打造具有针对性、互动性的高效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
        2.强化创新能力,融入教学始终
        科学技术是使国家稳定长久地发展,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摒弃“功利性”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初中教学应当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将创造精神融入课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新的东西,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最终使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夯实自身科学素养基础。
        3.注重科学素养,贯穿学科教学
        作为初中语文重点培养项目之一的科学素养,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逐渐培养起自身的科学思维,教师应当对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深入探究,并帮助学生激发对科学知识的热情,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此外,现阶段初中语文教材也提高了科普作品所占的篇幅,用于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式。这些作品既涉及了对人类科学精神的赞美,也涉及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现状,这使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大大提高。此外,在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够不断积累实验经验,也能够证明书本上的结论,还可以对结论进行探究。从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3]
        4.挖掘人文元素,提高科学素养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重视语文教育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工具性作用,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灵魂——人文教育。如此顾此失彼的做法,是无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教学内容的人文特性,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人文教育带动学生语文科学素养的持续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绝不能忽视语文教材内容中对人文精神的体现,通过展示文章的人文精神,来使学生受到熏陶,达到人与精神实现共鸣的效果和提升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目的。比如说,在《孟子》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政治理念,来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感悟,并引导学生培养起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习惯,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家国使命感,充分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精神,从而对科学报国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根源处引导学生注重提升自我的科学素养。
         四、结束语
        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里,初中语文教学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初中语文教师逐渐形成全新的教学观、育人观,并以全新的观念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此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科学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敏.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09(12)
        [2]李大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研究20年[J].科技导报. 2009(07)
        [3]胡玉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 2008(11)
         作者简介:王云,女,1979年8月生,江苏金坛,汉族,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