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台儿庄区自2008年开始,一直推行借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础的区域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十年的课改提炼出一种生态高效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三六五”教学模式。同时,笔者始终致力于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探究工作。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科学的小学语文复习课堂架构模式,即小学语文三段式复习课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其彰显生本生态、有效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模式;复习方法;
小学语文复习课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更是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有机结合的完美体现。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拓展创新、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过程是否科学、复习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以充分调动。
从理论层面上讲,复习课是理论到实践的再检验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进行复习课时,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复习课往往呈现“单元复习”与“主题复习”两种形式。所谓“单元复习”就是以课本中的自然单元为复习范围的课堂结构,这是一种纵向思路的复习模式,一般适用于复习的开始阶段。“主题复习”顾名思义,这种复习课是有“主题”的,它是归类复习的一种基本课型,是对某一类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如字词、句段、阅读)的集中复习,属于横向思路,一般在梳理完全册教材之后运用。根据我们多年推行的小学语文“三六五”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这两种复习课型形式的教学环节基本一致:
一、模式结构
二、操作流程
(一)自主复习(先学)
1.示标导学(激励示标)。
2.学生自学(指导点拨):明确复习的重难点知识,明确将要测试的内容指向,梳理归纳出重要的知识点,学生根据知识点先进行简单的复习巩固。
(二)合作探究(后教)
3.学情诊断(学生自测)。(及时训练、拓展延伸。)
4.互助释疑(小组评改)。(小组讨论互改,明确掌握好的知识点,及时归纳、汇报。)
(三)二次检测(当堂训练)
5.小结提升(反馈延伸)。
6.训练再测(检测升华)。
示标导学---读书自学---学情诊断 ---互助释疑 ---小结提升——训练再测。这六个环节整体遵循“学—考—改—考”这个主线逻辑结构。一“学”要发现问题,就是课堂里的“先学”。“先学”不应该是盲目地学,应该明确重点有的放矢地学。然后再“考”。在“考”的过程里,发现自己知识掌握的不足,在深度思考运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进而提高求知未知知识的渴望度;三“改”要找出自己掌握知识的盲点和易错点。通过小组内互改,先自主纠错与巩固。然后老师再“改”,找出要再讲与再练的知识,体现一个“再”字,通过交流汇报,取长补短,提高复习效率。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考”贵在巩固再提高,“考”的过程中是对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再巩固,是对掌握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运用,从而达到和升华“温故而知新”的学习目的。
三、模式解读
(一)自主复习(先学)
1.示标导学(激励示标)
操作要求:教师设计的复习目标做到:(1)目标要全面、具体。所谓“全面”,不是在制定目标时涵盖单元学习的所有内容,而是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能混淆。(3)目标要具体,语言简洁,易于操作。
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4)目标要有侧重点。在三维目标里,知识是基础,是首要达成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复习课中,更应该强化记忆性的复习,并适当拓宽对单元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学生自学(指导点拨)
目的: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短暂的复习,回忆所学知识,明确重点难点。
操作要领: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单元目的要求,引领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指出学生应该复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后教)
3.学情诊断(学生自测)
(1)目的:检测了解学生原有基础,发现问题,为教师具体指导与点拨的“后教”提供依据,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操作要领:检测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既要有基础性,更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围绕单元内的主干知识命题,凸显知识纲领,测评内容既体现三维度的结合,体现难易的比例程度,还要体现知识的拓展与运用。检测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精心组织,还要用目光巡视,确保学生独立、按时、高效地完成检测内容,了解学生答卷情况。如果学生都提前完成了,老师此时要提醒认真检查,形成知识点的再巩固,难点的再思考,完成“学而思、思而学”的过程。当有个别学生因不会做而做不下去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回忆平时课堂相关知识,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合适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停下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从而让每一分钟的教与学都成为有效的劳动。
4. 互助释疑(师生评价、探究,以生为主;教师点拨、指导)
(1)目的:引导学生纠错,更正一题,学会一类,吸取教训,避免下次重复类似错误。
(2)具体步骤:① 同桌互改。在改的过程里,有生的权威性评判(确实已掌握的知识),还有生不由自主地质疑问难,形成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格局。让“兵教兵”,也让小组发挥 “合作学习”的作用。② 公布答案,并统计出错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为让课堂高效,避免时间的浪费,那些学生会的,容易的,就不再重复讲。那些难的、易错的,老师要合理引导,不直接给出答案,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要在以往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动脑思考,力争自己找到答案。实在难以解决的,老师就应该及时疏导,解开“疙瘩”,形成知识的融汇贯通。
③ 针对问题,更正讨论。在测评卷上用醒目笔色写出正确答案,并要求课下及时复习再巩固。适当时候出示典型的错误答卷,或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类似”的问题再解决。打造从自主到合作,再到探究的完美过程。④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应注意的方面。要求学生在课下把错题的在练习薄上再练习一遍,以期真正达到“掌握”。
(3)操作要领: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更正,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同学讨论解决,老师只讲大家都不会的。不能就题讲题,要由一题讲出一个规律,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4)再考(及时训练、拓展延伸)
目的:在前边查漏补缺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综合训练,逐步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操作要领:教师巡视,摸清还存在哪些倾向性问题,以便课后及时批改并引导学生更正,切实让学生不留疑难问题的死角。
(三)当堂检测(当堂训练)
5.小结提升(反馈延伸)
6.训练再测(检测升华)
四、课时安排: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复习课可以2 课时一循环或3 课时一循环。例如3课时复习过程可以这样设计:第一课时先指导点拨,(明确一单元的重点和要复习的内容,教师点拨,梳理出知识点),第二课时考试+评改(学生通过自测,明确自己的不足,师生评点,目的是补缺)。第三课时再考(及时巩固,目的是拓展提高)。总之,不论是几课时一循环,都是学生“先练”,发现问题,再“后改”(纠错)。
另外,要注意不能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更不能使复习课变成老师重讲一遍课本。作为学生自我知识梳理、复习内容刚要的整理很重要;作为教师指导复习方法,精心设计两次考试检测题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