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 朱春霞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期   作者:朱春霞
[导读] 研究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我院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纳入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0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形式,实验组行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自护能力评分及预后效果。结果: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疾病防治、用药方法、自我保健、运动方案、心理状态、饮食方法、复查知识等健康知识评分较高,实验组自我概念、责任感、护理技能等自护能力评分与参照组相比较高,同参照组(30.00%)相较,实验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不良预后发生率(7.50%)较低,组间可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显著,降低患者不良预后发生比例,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衰;稳定期;延续性护理
        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病程时间较长,患者出院后自护能力及健康认知水平十分关键,本研究拟对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对疾病及自护相关知识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0)与参照组(n=40)。其中,实验组男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4~82周岁,中位年龄(65.72±12.33)周岁。发病时间30min~11h,中位发病时间(4.09±1.13)h。参照组男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45~84周岁,中位年龄(65.75±12.313)周岁。发病时间1hn~12h,中位发病时间(4.12±1.10)h。2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分组方式通过可比性检验。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7版)》相关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研究;(3)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心力衰竭。排除标准:(1)理解能力异常;(2)先心病、心脏瓣膜类疾病;(3)精神类疾病或恶性肿瘤。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形式,患者出院前予以出院指导,叮嘱患者按时复查。实验组行延续性护理模式,制定患者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病情、治疗、检验、用药情况,并收集患者的家庭住址、电话、微信、QQ等联系方式[1]。患者出院首月每星期随访1次,根据患者病情及认知能力对其实施健康教育,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心力衰竭病因、病情、治疗、用药等相关知识,并着重介绍其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内容,增强患者对自我护理方式及方法的认知能力[2]。次月后患者每月随访1至2次,针对患者日常生活予以全面管理,应用健康教育方式使其掌握健康饮食、运动等方法,敦促患者出院后自觉保持健康习惯[3]。
1.3观察指标
        通过心内科《健康知识量表》对患者疾病防治、用药方法、自我保健、运动方案、心理状态、饮食方法、复查知识等方面掌握情况予以评价,每项满分5分,总分35分,分数与患者掌握水平成正比[4];应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测量患者自我概念、责任感、护理技能,每项满分5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自护理能力水平越高[5];记录患者出院后不良预后情况,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80例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疾病防治、用药方法、自我保健、运动方案、心理状态、饮食方法、复查知识等健康知识评分及自我概念、责任感、护理技能等自护能力评分数据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不良预后发生情况行X2检验,采用(n%)表示。组间以P<0.05为基线,对其有统计学意义予以判定。
2结果
2.1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健康知识评分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慢性心衰稳定期健康知识评分数据(见表1),实验组疾病防治、用药方法、自我保健、运动方案、心理状态、饮食方法、复查知识等健康知识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
表1: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健康知识评分比较[分]


2.2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慢性心衰自护能力评分数据(见表2),实验组自我概念、责任感、护理技能等自护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
表2: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分]


2.3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预后效果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慢性心衰稳定期预后效果情况(见表3),实验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不良预后发生率(7.50%)均低于参照组(30.00%),两者差异明显(P<0.05)。
表3: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预后效果比较[n(%)]


3讨论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症状表现,临床之中因心力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的比例较高。心理衰竭病程时间较长,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其健康管理中断,部分患者家庭护理工作及健康知识认知水平欠佳,因此导致其病情反复、生活质量下降,其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危害[6]。鉴于此,本研究针对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所谓延续性护理模式,是将临床护理工作从医院之中向家庭之中加以延伸,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指导和干预,从而提升患者与家属的健康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7]。延续性护理模式是现代护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患者出院后干预水平的关键措施。通过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等相关手段,应用电话、QQ、微信等形式与患者相互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同时在减轻病情、减少发病次数、提升预后效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王璞、秦娅丽等人选取100例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予以对比分析[8],延续性护理可改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保障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与自护能力。上述结果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均表明延续性护理在完善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预后效果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慢性心衰稳定其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因此延续性护理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基于护士主导的自我管理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1).
[2]马琳琳,文杰.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思路--多中心大样本量探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8).
[3]潘红,黄琴红,蔡英华,等.14例重症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移植术后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1).
[4]查丽.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9):129-130.
[5]石永乐.人际关系理论在一例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7):2492-2494.
[6]王业梅,杜鹃,黄志云,等.优质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S1):382-383.
[7]刘中华,张燕,塔林萨日娜.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9):65-66.
[8]王璞,秦娅丽,王红,等.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衰竭患者自我效能、依从性及再住院率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740-7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