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血压管理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中位居首位,其中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达49%[1]。长期以来老年高血压治疗多以药物为主,如对其进行健康的生活行为干预能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预防、控制和延缓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综述包括饮食管理、戒烟限酒、运动训练、心理舒适、保障睡眠方面。
【关键词】生活行为干预、老年高血压、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的发病率、患病率已呈现出明显上升,尤以老年人群居多, 年龄≥65岁,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2]。根据老年人的实际健康情况,结合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生活行为干预逐渐成为防治老年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1饮食管理
1.1合理膳食
社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行动缓慢、味觉功能减退,在家庭日常饮食中会出现简单就餐、高盐等情况,不利于身体健康。应根据老人家庭情况、烹饪条件不同,制定其易于执行的食谱。膳食的基本要求是,清淡易消化低盐饮食,以素食为主,控制总能量,摄入优质蛋白,补钾,补钙,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3] [4]。指导改变烹饪方法,减少味精、酱油等含钠盐调味品的使用量,可用糖、醋等其他佐料来调味。目前,我国食用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高血压病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低于6g,限盐勺的使用是一种有效改善不良饮食习惯的方法。也有建议[5],钠的摄入量与患者血压水平及治疗方案有关。还有研究显示[6],长期食用含钾低钠代用盐更有安全性和有效性。饮水要饮用用含钙、镁离子丰富的水,常用的是矿泉水和自来水,对符合饮用标准的水可生喝[3]。
1.2限酒
高血压患者不提倡饮酒,因为饮酒可降低药物疗效。如饮酒,可选择低浓度酒并少量[2],中度以上饮酒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7],少量饮酒量为:白酒、葡萄糖酒(或米酒)与啤酒的量为少于50ml、100ml、300ml[8]。
1.3戒烟
吸烟可使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总体危险因素增加[19] [10],而戒烟能使一些生理学指标得到改善[11],因此应呼吁全民戒烟。戒烟可根据患者烟瘾程度,制定逐渐减量最终戒断的计划,并细化至每日执行量,也可做运动或深呼吸,吃水果来逐步替代。也可就医戒烟门诊、电子烟、最新尼古丁疫苗、中医辅助戒烟如针灸,耳穴等[12]。
2 运动训练
2.1运动类型
社区高血压老年患者应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及居住楼层等信息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类型。有氧运动能有效地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值,促进健康[13] [14]。
2.1.1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要求全身放松,精神集中。有研究显示[14] [15],太极拳能改善循环、呼吸功能,调节情绪,使全身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血压。太极拳适合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长期推广练习[16]。
2.1.2 八段锦 八段锦是有中医特色的有氧运动之一,其动作柔和缓慢、动静相兼,能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坚持长期锻炼能改善患者体质,同时平稳血压,特别适用于Ⅰ、Ⅱ级高血压患者[17]。有研究证实[11] [19],八段锦运动可以使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能对调节血压平衡有促进作用。长期规律的八段锦运动,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使老年患者从中受益,适合在社区推广[20]。
2.2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更为有效,安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在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内分泌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21]。中等运动强度的主观感觉是运动中心跳加快、微微出汗、自我感觉有点累[8]。
2.3运动时间、频率 运动时间宜选择下午或傍晚进行锻炼,因为清晨6-10点血压水平高,是心血管高发时间段[22]。有研究分析发现[23],高血压患者尽量做到规律运动,但切不可过量运动,可依据自身身体条件和爱好,可适当选择1~2 种运动类型并适量增加每周的运动次数,每次运动时间30~90 min。
3保障睡眠
睡眠时间与中老年高血压患病可能有一定的联系[24],也有研究[25]表明睡眠质量不佳与患者收缩压水平显著相关。因此,要保障充足的睡眠,建议每晚睡眠时间7-9小时可使高血压患病率降低[24],睡眠前不要饮酒或喝浓茶,最好选右侧卧位。
4心理舒适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疾病长时间持续,或多多少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导致血压的控制不佳,所以需要给老年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26]。对于有家庭陪伴的高血压老人可鼓励家属多陪伴,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主观幸福感[27]。对于社区孤寡的高血压老人可采用中医情志护理,以情制情,说理开导等方法,有效地改善老人抑郁心理并提高幸福度[28]。宋永全[29]的研究说明放松的音乐疗法有助于高血压患者血压地控制。
5小结
生活行为干预是防治高血压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相关研究取得了些成果,但仍存在些问题如高龄老人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老年患者个人情况不同,运动量的设定多少适宜;运动过程中对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安全性的保障。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着重这几方面教育及改进措施,为老年患者安全有效控制血压提供更好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郑刚.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新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6):369-373.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33.
[3]贺丽霞.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指导[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6):176.
[4]王劲俨.基层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5):291-292.
[5]孙宁玲,牟建军,李玉明.高血压患者盐摄入量评估和血压管理临床流程专家建议书[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24(8):727-728.
[6]周欣,李玉明.限盐补钾,双管齐下—210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生活方式干预的新亮点及对我国高血压防控的启示[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12):1112-114.
[7]《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1):10-30.
[8]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31.
[19]贾贡献,余金明,林凡礼,等.高血压患者状况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4):435.
[10]郭建君,郭航远,池菊芳,等.吸烟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与最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7):3328-3331.
[11]蔡雨伦,李慧颖,刘宏斌.吸烟和戒烟行为对老年男性人群代谢的影响及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2):155-159.
[12]郭诗天,林辉,池菊芳.戒烟治疗的方法和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0):3818-3822.
[13]张前锋,徐晓阳,李捷.有氧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及可能机制[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2):1238-1240.
[14]刘涛,黄起东,刘伟忠.太极拳运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液流变学及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6):1396-1398.
[15]金昊雷,庞佳佳. 太极拳对原发性Ⅰ级高血压患者24 h 动态血压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 ( 3) :224-7.
[16]沈小雨,章代亮,吕君玲,等.太极拳运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1):1298-1300.
[17]何雪.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八段锦锻炼的康复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3)252-254.
[18]郑丽维,陈庆月,陈丰,等.八段锦运动对老年1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23-226.
[19]林秋,鄢行辉.健身八段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2):3024-3026.
[20]蔡艳芳,商亚丽,马丽欣,等.八段锦联合健康教育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干预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6):795-796.
[21]沈志涛,张健,张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1):46-48.
[22]《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1):10-30.
[23] 夏方根,张荣,田海艳,等.《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现状及不同运动方式血压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2):266-269.
[24]朱令圆,龙荪瀚,吴玉攀,等.我国中老年睡眠时间与高血压的关联性研[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6):421-424.
[25]余宏斌,黎军. 门诊高血压患者中睡眠质量和血压控制水平及难治性高血压的相关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8):2561-2563.
[26]张锦华.探讨心理护理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8):253.
[27]张瑞芹,孙翠勇,张会敏,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与积极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23(36):5978-5979.
[28]张泽菊,张先庚,程艳,等.中医情志护理对孤寡老人抑郁心理的干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24(37):6169-6170.
[29]宋永全,李坤.音乐疗法对老年高血压换焦虑、血压及睡眠状况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7):1967-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