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管理在小儿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7期   作者:赵田天
[导读] 目的:分析在小儿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0例小儿患者作为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儿科于2019年6月至2020年收治,均符合入组标准。入组后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配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细节管理,并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的家长满意度、患儿SF-36评分。结果:使用细节管理的观察组,十分满意家长21例,一般满意13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7.14%);而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家长例数分别为16例、12例、7例,满意度(80%),观察组满意度明显更高于对照组,(P<0.05)。其次,观察组患儿生理功能(92.36±13.05)分,情感状态(91.28±14.28)分,社会功能(93.16±14.85)分,躯体疼痛(93.28±18.27)分,精神健康(91.39±13.85)分;对照组分别为(80.17±13.09)分、(80.11±13.99)分、(82.85±12.04)分、(81.74±12.36)分、(78.96±12.41)分,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细节管理应用于小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降低风险性,提高护理安全性,促进患儿快速康复。
关键词:细节管理;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应用效果
        引言:近年来,小儿数量在逐渐增加,但同时因各种因素影响,使得小儿易患病高发。儿科是医院重点科室,主要针对小儿患者进行诊疗,由于小儿年龄小,生理、心理发育尚不完全,因此儿科诊疗难度较大[1]。据我院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安全管理力度不足,导致跌倒、坠床或其他等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较大程度的影响了患儿护理安全性。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并未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责任心,同时过于关注患儿生理情况,与患儿或家长的交流较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明显的安全隐患。本次对照实验中,详细分析了将细节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儿科选取70例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主要存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疾病,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家长同意患儿入组参与实验,并已在知情同意书中签字。患儿除本身所患病症外无先天性缺陷、精神类病史、发育障碍等情况。入组后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患儿。对照组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6例,最小年龄10个月,最大年龄9岁,平均年龄(5.12±1.63)岁;观察组男性、女性患儿例数分别为20例、15例,年龄介于3个月~10岁,平均年龄(6.33±1.48)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将常规护理方式应用于对照组,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针对性的实施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用药护理等[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细节管理。首先,应围绕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为首要任务。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常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差,并没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此,儿科护理管理部门应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围绕风险防范意识、安全意识、基础护理操作等项目开展,并做好考核工作,确保组内每一名护理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均可达标。其次,加强病房环境管理[3]。病房是患儿留滞时间最长的区域,但小儿因年龄小比较顽皮、好动,极有可能会在活动时出现跌倒或坠床。护理人员应通过自身敏锐的洞察力来关注病房情况,优化排班制度,对患儿进行24h延续性护理,密切关注其情况,并加高病床周围护栏,在洗手间、窗台等区域设立警示牌或加装防滑设施。同时在对患儿实施护理时还应注意其神态变化,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情况的发生[4]。最后,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多数家长虽然对小儿身体健康重视度较高,但并没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对患儿的防护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针对性的为家长讲解,并对其疑问知无不答。
1.3 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以家长满意度、SF-36评分为准。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1.0为本次实验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结果使用t值检验,若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2.1满意度对比
        使用细节管理的观察组,十分满意家长21例,一般满意13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7.14%);而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家长例数分别为16例、12例、7例,满意度(80%),观察组满意度明显更高于对照组,(P<0.05)。
2.2
表 1SF-36评分对比(分)
 
        观察组患儿的生理功能、情感状态、社会功能等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疗卫生技术较之过去得到了长足进步,为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帮助。同时,当前时代背景下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使得弱势群体病症高发,小儿年龄小,生理发育不足,免疫能力较弱,属于弱势群体,使得小儿易患病较多[5]。儿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高度集中注意力,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开展护理工作,但据护理情况来看,常规护理模式下由于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相对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安全管理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风险发生率,影响了患儿的护理安全性。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安全性,本次对照实验中详细分析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增加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据实验结果来看,使用细节管理的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及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数据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细节管理下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高护理质量,主要在于将护理重点放在了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环境管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使得护理工作更加精细化,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风险发生率。
        通过本次实验证实,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方面有极高的应用价值,适宜在临床上加大推广力度,提升医院护理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晓云. 基于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的培训对预防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效果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2]唐静. 细节管理在小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2018,15(01):76-77.
[3]朱静露,曾冰英,陈颖萍,高洁.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路径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18,40(03):149-150.
[4]柴建梅. 细节护理在儿外科护理管理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应用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7):223+225.
[5]简少霞,马松梅,袁玫,任海燕,李文亚,葛依静,吕品,李玉晶.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手册》的编制与全面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 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7):2116-2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